图说西游记与张掖—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之二
——摘自《图说西游记与张掖》唐国增著
载誉归国
曲女城大会结束后,玄奘向戒日王辞行,决定回国。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当地举行的五年一度的75天“无遮大会”,玄奘为之心动,与戒日王一起赴鉢罗耶伽国(今印度北方阿拉哈巴德)参加大会。“无遮大会”结束后,戒日王又强留玄奘住了10天,玄奘又要辞行,戒日王才答应了玄奘的请求。
戒日王决定派人从海路送玄奘返回大唐。由于玄奘当初与高昌王麴文泰有约,不愿负人一片诚意,决定舍近求远,赴高昌会麴文泰,以畅当年相聚之情。临行,玄奘辞谢了戒日王赠送的无数珍宝奇服,只收下一头大象。戒日王与十八国国王送程十多里,依依惜别。
玄奘道别戒日王,取道北行旋又西向,历经数国,行期一年多。来到呾叉尸罗国渡印度河时,风浪大作,将迦叶臂耶部三藏和一些花种失落河中。迦毕试王正在当地,听说玄奘驾到,立即到河岸迎接,一起去乌铎迦汉萘城安居。玄奘派人到乌仗那国去补抄渡河失落的经本,停留了55天。蓝波国王正在举行75天“无遮大会”,迦毕试王邀请玄奘同去参加。
“无遮大会”结束后,玄奘归心似箭。经伐刺拏国(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西的班努地方)、费栗持萨那国(今阿富汗的加滋尼),出迦毕试国的统辖区域,度过如今的库什山的塔瓦克山口,入西突厥的领域。穿越帕米尔高原,达朅盘陀国(今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遇到一伙强盗,强盗追逐大象,大象入水溺死。
玄奘脱险后,历经数国,到达瞿萨旦那(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玄奘寓居瞿萨旦那国都城的小乘婆罗多寺。因国王的请求,玄奘在寺内讲《瑜伽师地论》《对法》《俱舍》《摄大乘论》等。这时有位商人马玄智从高昌国来,告诉玄奘麴文泰已死,玄奘决定从天山南路直接回国。由于在渡河时失落了许多经本,派人到屈支、疏勒一带访求、转抄,尚无回音,再加上大象已死,无法运送大量的经典,只好停留在于阗,静候命令。玄奘奏表,委托马玄智随商队回国呈交朝廷,报告朝廷自己为取佛经,不惜性命,私往天竺,今困于于阗,“木获奔驰,早谒轩陛”,听候发落。八个多月后,玄奘接到唐太宗敕令:“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伍前往。”唐太宗命令于阗等国出夫役、马匹,护送法师回国,并派敦煌等处的地方官在途中迎接。玄奘奉诏即刻起程,度戈壁滩,抵达沙州,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译经弘法
贞观十九年(年)正月二十四日,房玄龄奉唐太宗之命,派遣了右武卫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在长安西郊迎接玄奘的到来。长安西郊外,前来瞻礼玄奘的人达几十万之多,人群长达二十多里。第二天,玄奘在众人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进了长安城,在朱雀街展览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部佛经,以及如来舍利、佛像等。长安城内上下沸腾,齐来观瞻,人山人海,动不得旋。
二月初一,玄奘奉敕赴洛阳晋谒唐太宗。唐太宗详细地询问了玄奘在印度的情况,提出要玄奘还俗,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玄奘固辞不从。又请玄奘一起伐辽,玄奘以戒律不许观战为由,予以拒绝。玄奘请求要到菩提流支曾经译经的嵩山少林寺翻译带回来的佛经,唐太宗不准玄奘入山,因此命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一切事务由房玄龄负责,经费由朝廷提供。
三月初一,玄奘回到长安弘福寺,开始筹备翻译工作。订立了一个组织翻译人员的方案,共有四类:第一类,证义。就是核对翻译的经文是否符合原意,有无遗漏。第二类,缀文。就是负责对译文进行统稿、润饰,使文体完整统一。第三类,笔受。就是执笔译文的人员。第四类,书写。就是抄写已完成的译文。方案交给房玄龄呈奏唐太宗,唐太宗下敕全国,招募各地高僧,协助玄奘译经。到四月底,佛经译场在弘福寺准备就绪。
玄奘组织的佛经译场不仅在翻译程序上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明确规定了五不翻的翻译准则:“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即指佛陀,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意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仲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并非不可翻,而是摩腾以来一直沿用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般若即智慧,智慧有俗义,般若意义庄重)。”
五月二日,玄奘自任译主,首译《大菩萨藏经》20卷。到这一年年底,还译出了《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显扬圣教论》20卷。
第二年,即贞观二十年(年),玄奘在译完安慧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后,集中主要精力,组织大家开始翻译瑜伽宗派的主要论典《瑜伽师地论》卷。这项工作从该年五月十五日开始,至贞观二十二年(年)五月十五日,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告完成。
在这期间,由玄奘奉唐太宗之敕令口述、门人辩机执笔撰写,编纂成12卷《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研究印度古代史做出了巨大贡献。记录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度,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国和传闻的28国情况,书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再加上执笔人辩机学精内外经典,文笔优美简洁,使全书增色不少。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并没有什么故事,直到玄奘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他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才完成了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西游记》。如今,《大唐西域记》已有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张掖大佛寺佛教经籍陈列室里,藏有一部手抄的《大唐西域记》善本,为宣纸墨书手抄折页经卷,一折页宽12.6厘米,长37.8厘米,天头宽5.6厘米,地脚宽3.9厘米,每行17字,每页5行,字体为楷书赵体,工整清秀,结体周正,仿《北藏》装帧,精美考究。这部古籍善本是因原收录在《北藏》里面的《大唐西域记》在战争中被焚毁,属于清康熙年间补抄的经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同时,玄奘又奉敕将中国《老子》一书译成梵文,由唐使带入印度,向印度人民介绍中国的思想文化,曾在印度的迦臂缕波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玄奘还将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随同唐使一起带入印度。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开创了先河。
贞观二十二年(年)七月初一,唐太宗敕令玄奘到坊州宜君县凤凰谷的玉华宫会晤,劝玄奘还俗,赐予高官,永享富贵,被玄奘拒绝。唐太宗亲阅了《瑜伽师地论》后,命令官吏手书九本,发送全国九个州,辗转流通,“使率上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并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在玉华宫并没有停止翻译工作,译出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1卷。后玄奘随唐太宗回长安,住紫微殿弘法院。白天唐太宗留在宫里,谈论佛法和在印度的见闻,晚上回到弘法院继续译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译出了世亲的《摄大乘论释》10卷。
同年,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住进了慈恩寺。玄奘任慈恩寺首座,寺务繁忙,但还是加紧时间翻译经典,常常“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译出了大量的佛经。
译出的佛经在不断地增加,为了预防火灾的侵袭,玄奘在永徽二年(年)奏请唐高宗李治在慈恩寺建塔藏经,被批准。53岁的玄奘负责建塔工作,其“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同大家一起劳动。经过两年时间的辛勤劳动,一座五层方形(当时的塔形)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竣工。
永徽六年(年),玄奘在慈恩寺译出了两部印度因明学专著《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并在慈恩寺讲解因明。玄奘的弟子争相著疏,各抒己见。当时作疏最好的有跟随玄奘译经的神泰、明觉和清迈,他们的疏义在译场广为流通。有位居士吕才,他有位好友是译场僧栖玄。栖玄将《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以及神泰、明觉、清迈三家的注疏借给了吕才。吕才回家专心研究,撰写出《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对因明的宗、因、喻提出了四十条不同的意见。吕才又奏明唐高宗,在慈恩寺开展一次有关因明学术性问题的辩论。唐高宗派遣了“群公学士”到慈恩寺,由玄奘主持“与吕公对定”。这次学术辩论达半年之久,在玄奘耐心透彻的解释下,终于以“吕公词屈,谢而退焉”结束。
通过这件事,玄奘看到吕才对因明译本在文字上产生了不少的误解,意识到译本的文字语言应当接近一般的读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奏请朝廷派遣文学大臣协助参加证义、缀文工作。公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唐高宗指派了左行射于老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杜正伦等,协助玄奘进行翻译。唐高宗并为慈恩寺撰写了碑文。
不久,玄奘生了一场大病,唐高宗派御医替玄奘治疗。玄奘为了争取佛教的社会地位,以及佛教徒的尊严,在病中向唐高宗提出,要求废除“先道后佛”和“僧尼犯法依俗科罪”的敕令。病愈之后,玄奘更加抓紧时间翻译佛经。
显庆四年(年),西明寺建成,玄奘住西明寺译经。自从生了一场大病之后,近三年来,玄奘经常生病,如今年逾六十,身体衰弱,深感生命有限,无常难卜。加上身居京师,事务缠身,不能专心译经。因此,上表唐高宗,请求住比较僻静的玉华寺专心从事翻译,得到了唐高宗的许可。玄奘带领弟子及译场人员,赴坊州玉华寺。
此时,玄奘早有打算,他准备翻译瑜伽学派的重要论著,就是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书。十大论师的注书共有颂之多,要将它全部译成中文,费时较多。当时玄奘的弟子窥基认为,十大论师的注书不仅篇幅冗长,而且还有真谬之别,恐有使人无所适从之愆。因此,窥基向玄奘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建议,对玄奘说:“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玄奘采纳了窥基的意见,并留窥基一人在身边从事这项工作。十大论师中的注书,其中以护法的注书最为精辟,而且最为难得。此书在印度被玄鉴居士珍藏,唯独玄奘获得。因此,玄奘以护法论师的注书为主,糅合其他九种注书,形成一本10卷的《成唯识论》。此项工作在师生俩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在年底完成。
《瑜伽师地论》的译成,结束了地论学和摄论学的争论,统一了唯识学派的思想;《成唯识论》的译成,大大地丰富了唯识学的思想,使唯识学的理论更加完整,更有哲理性,为我国法相宗的开创和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
窥基在完成了《成唯识论》的翻译后,在玄奘的指导下,于慈恩寺讲解《成唯识论》,并对《成唯识论》进行了注释,撰写了《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窥基在17岁时奉敕师事玄奘,25岁起开始跟随玄奘从事翻译工作。玄奘对他极其偏爱,不仅把唯识学的全部思想传授给他,而且把因明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他,使其成为唯识学派的一代大宗匠。窥基还在玄奘的帮助下,对佛典进行了大量的注释,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享有“百部疏主”的美名。
玄奘不仅热心于译经,还重视培养人才。除了译经外,每天坚持为弟子讲解佛法。玄奘的弟子林立,个个都有成就。除了窥基外,与窥基齐名的还有圆测。圆测早年受学于法常和僧辨,专攻摄论学,玄奘从印度回长安时,他就学于玄奘。显庆四年徙居西明寺,当时敕选了50名高僧协助玄奘译经,其中有一位就是圆测。后来圆测继承了玄奘的唯识学,在西明寺弘扬唯识救义,门下出了许多有学问的弟子,与慈恩寺窥基形成我国法相宗的两大派系。圆测的唯识学还传到了西藏,充实了西藏的唯识学思想。
玄奘不仅国内弟子众多,而且还培养了日本的留学僧,日本的法相宗开创者道昭就是其中之一。道昭于公元年随遣唐使吉士长丹等来到长安,跟随玄奘学习唯识、因明八年之久。回国时,玄奘赠予大量的法相宗著作。回国后大肆弘扬法相宗,日本佛学界才开始认识唯识学,道昭成为日本法相宗的第一传人。另外,还有公元年来唐跟随玄奘学习唯识的智通、智达。他们回国后在日本奈良兴福寺传播法相宗,成为日本法相宗的第二传人。法相宗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兴盛。玄奘不仅把印度的唯识学传到了日本,丰富了日本的佛学思想,而且通过朝鲜的留学僧顺璟、元晓传到了朝鲜。
玄奘在完成了《成唯识论》的翻译后,开始着手以《大般若经》为中心的翻译工作。《大般若经》是中观学派的主要经典、主要渊源,在国内虽有译本,但零星不全。玄奘想把般若思想完整地介绍给国内学者,以此说明瑜伽学派的学说上通于般若,融会瑜伽和中观的两派思想,以实现其年轻时的思想。玄奘从印度带回了三种梵文版本的《大般若经》,它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在四处说法的内容,共有20万颂。当时玄奘的弟子们以《大般若经》卷帙浩大,劝其删减一部分,但玄奘坚持一字不删地将它译成中文。玄奘以三种梵文版本作范本,将以前的旧译本作为参考,组织大家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一丝不苟地翻译。玄奘长期兢兢业业地从事翻译,积劳成疾,年老体弱,自觉“经部甚大,每惧不终”,感叹地对大家说:“各人加勤,勿辞劳苦。”决心在有生之年将这部巨著完成。通过整整四年的努力,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年)正月初,翻译工作全部结束。玄奘此刻欣喜万分,赞叹道:“此得镇国之典,人天大宅!”
《大般若经》胜利告成了,但玄奘的病情在一天一天地加重。正月初三,玉华寺译场诸僧,请求玄奘翻译《大宝积经》。在诸僧的再三恳求下,玄奘推辞不得,勉强参与翻译。译了几行之后,实在支撑不住了,对大家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致,势非久远。”玄奘起座,走出译场。诸僧面面相视,潸然泪下。从此玄奘弃笔,专致修道。
二月四日,玄奘病笃卧床,诸弟子围绕在他的周围。玄奘对众人发愿说:“愿以所修福德,迥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弥勒内眷居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及至无上菩提。”玄奘不仅把自己有限的一生献给了佛法,献给了唯识事业,就是死后也要生弥勒内院,继续进修唯识,来世与佛陀共同救度有情众生。
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带着他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奔赴了弥勒法会,与世长辞,享年65岁。
玄奘西行的贡献非常大,不论在翻译、佛学上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对国家、对中外文化交流,对史学、地理学、文学等,也有很大的贡献。他不但开辟了翻译之新路向,扬威了国家的声望,更促进了中印之交流,以及中西之交通。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使者,他的翻译更是中印两大民族的共同遗产,所以玄奘法师西行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旅程。
玄奘西行的伟大壮举,成为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素材。吴承恩以玄奘赴天竺学习佛教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治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因玄奘西行取经往返都经过张掖,故张掖是小说《西游记》素材的重要来源地。在小说《西游记》中,有许多地名与张掖不谋而合,张掖有许多唐僧取经的遗迹遗物、传说故事、民间艺术、雕塑壁画等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西游记文化成为张掖的文化特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dl/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