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坚持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耕地地力,为农业规模经营打好基础。
今年以来,张掖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工作论述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抓好目标任务的落实,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12月3日,记者走进张掖市各县区农村,看到到处是一幅渠畅路通人欢笑、建好良田惠民生的喜人景象。
今年在张掖各级农业部门的积极争取下,省农业农村厅下达张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5.35万亩,其他高标准农田3.45万亩),其中甘州区7万亩,临泽县4万亩,高台县5.5万亩,山丹县4.3万亩,民乐县8万亩。
任务下达后,张掖市积极部署分解建设任务,抓紧落实项目选址,及早开展勘测设计,按时编制上报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和年度实施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了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
为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今年,张掖市积极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在农民充分自愿的基础上,坚持小范围调整,对农田进行重新规划,采取互换并地的方式,通过采取集体耕地连片平整、集中流转;社零散耕地划区平整、定等分配;空心社耕地置换集中、平整租赁;相对集中耕地整社平整、统一划分四种模式,对土地进行平整后,配套节水灌溉设施,推行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种植。
(工人正在卸载低压节水灌溉管材)(机械正在敷设低压节水灌溉管,要埋于地下1.6米以下)张掖市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夯实农业基础来抓,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丝路寒旱农业、乡村振兴示范带、生态项目保护治理等重点项目。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同时,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竞相来临发展,通过他们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最终实现耕地向产业基地转变、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临泽县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4万多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用技术等要素融入农业,实现了带动小农生产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双赢目标。
(临泽县鸭暖镇张家湾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示范点)张掖市聚焦制种玉米、高原夏菜、戈壁农业等,大力推广玉米去雄收获、蔬菜育苗移栽、农业物联网、全程机械化集成栽培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着力破解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着眼节水、节药、节肥、节能,加大深松整地,水肥一体化、高效植保、残膜回收、产品储藏保鲜等技术的推广,助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伴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张掖各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人只需拿出手机,就可对温室进行自动化管理……轻简化设施农业建造、温湿度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耦合应用等一批农业新技术在田间展现出巨大生命力。
冬日的戈壁荒滩空旷荒凉,“风大、沙多”是戈壁滩的写照。但在临泽县,成排成行的枣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大枣,累累硕果压弯了枝条。这里的枣因获得有机认证,价格高出了普通市场的好几倍,并严格执行有机种植的程序,不使用化肥,全部使用农家肥。
初冬时节,临泽县鸭暖镇五泉村、张家湾村的村民又热火朝天地忙碌了起来,作为“一户一块田”试点,五泉村往日的“巴掌田”小块田被大型推土机推去田埂后,变成了大片大片整地。以前的地太分散,灌水都会引发矛盾。现在整成大块地后,配套节水灌溉设施,推行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机械化操作方便,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人饮工程,节省了化肥等生产成本投入,通过节本增效、增收减负,预计亩均增效元。
记者│燕小康
编辑│梁晶晶
责任编辑│张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dl/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