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张掖文化的起源先秦夏商周春秋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7-10-3

张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东、西灰山文化是张掖文化的根。但张掖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则始于五凉时期。张掖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本土原生性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西域文化、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互交会融合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在民乐六坝东、西灰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碳化的粮食籽粒及猪、羊、牛、鹿的齿骨和烧焦的碎骨、原始的石祖和纪事的刻骨等实物资料。

在遗址的文化灰土层发现的大量碳化籽粒,经鉴定有小麦、大麦、高粱、粟、稷5种。这些资料表明:在距今约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张掖先民就活动在洪水河、大都麻河古道两岸。他们使用石器、陶器、骨器进行原始的畜牧业、农业生产,选育并种植小麦、大麦、黑麦、高粱、粟、稷等农作物,使这里成为中国普通小麦、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的起源中心之一。用石锛、石刀进行农作物耕种,驯化并饲养猪、羊等家畜。他们用石纺轮纺线,用骨针缝衣服,建窑烧制灰陶、彩陶,他们用埙演奏娱乐。继东、西灰山考古发现之后,在甘州区黑水国遗址,高台县的红崖子、肃南县的喇嘛坪,山丹县的四坝滩、山羊堡滩等地也陆续发现了与东、西灰山类似的文物资料。因此,东、西灰山人创造的东、西灰山文化,就是张掖本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也奠定了张掖文化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文化发展基础。

东、西灰山人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到商代时随着气候的变化,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不适宜人类生活的荒漠,东、西灰山人也随之向自然条件更好的地区迁徙。到西周、东周、战国和秦,东、西灰山人逐步同周围的月氏、塞种胡和乌孙等少数民族逐步融和了。

文章来源:新浪微博用户沈玉禄

赞赏

长按







































2017治疗白癜风疾病最好的药是什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dl/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