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张掖民俗文化
导语张掖历史上曾是多民族交替占据的地区,因此农耕和游牧业也曾交替成为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张掖民俗文化就具有明显的民族融合和地域文化特色。
1河西宝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是一种河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学。在甘州区沿祁连山地区的安阳、花寨、龙渠、大满、小满等乡镇较为流行。宝卷是由佛变文演变而来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民间故事、寓言故事三大类。除“祖传”外,很大一部分是民间艺人新编的。题材取自各朝的历史文化作品,如《三国演义》《西厢记》《三言》《二拍》《包公案》等。涉及爱国、爱家、婚姻家庭、劝世、忠孝、历史、寓言等,传播方式有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文字传播以手抄宝卷为主。它是介于讲故事和独角戏之间的一种传统民间讲念文学,基本形式有韵白结合、开头、结尾、调子几项基本内容。
2黄河灯阵黄河灯阵是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独有的一项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最初由宋末元初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该灯阵占地面积平方米左右,由棵松树和盏灯组成,正中设有6张香案,主要用于祭奠神灵,灯悬挂于松树下,每盏灯代表一个神灵,该阵只设有一个进口和出口,整个灯阵的布局类似“迷宫”。每逢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古城村及周边乡镇的村民纷纷前来游阵,并可根据自己所祈祷的愿望将松树上悬挂的相对应的神灵灯悄悄摘走,以此避邪、避难,所空之处的灯由布阵者填补悬挂。后来,这一原始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一种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3甘州小调甘州小调是流传于张掖一带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音乐,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演唱形式,由曲牌和曲子组成。甘州小调名目庞大,数目繁多,自成体系,既有对古代张掖音乐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同时,还将本土乐曲、外来乐曲相互融和,其特点是语言朴素、诙谐、幽默、滑稽、逗趣、易于上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甘州小调演唱时通常由乐队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乡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弹唱。在节拍方面,大多以2/4拍为主。在音调的声降方面,“4”和“7”两个音表现特殊,在不少歌曲中,可以听到“4”比“#4”稍低,“7”比“b7”稍高的唱法,目前已挖掘、收集和整理的词谱多达余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w/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