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张掖市开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4/3/13
盖白霖 https://m.39.net/pf/a_4681581.html

张掖市文化馆年4月14日在西街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剪纸”培训活动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

薪火相传

——张掖市开展“非遗进校园”

活动实录

文/王雅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是弘扬民族艺术的先头兵,“非遗进校园”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以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为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地方戏曲、烙画、剪纸、麦秆画、刺绣、武术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剪纸项目进校园

零壹

夯实基础,将非遗融入校园课堂

张掖市以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为重点,深入挖掘整理文化资源,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市共有河西宝卷和裕固族婚礼、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甘州小调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九曲黄河灯阵、山丹烙画、高台铁芯子等省级非遗项目33项,认定市级非遗项目项,县区级项目项;类别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彰显了张掖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推动张掖非遗特色项目传承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弘扬,从年开始,张掖市创新性尝试常态化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从过去展览式进校园活动的形式,改为固定学校常态化教学的形式,整合本市各级非遗传承人,通过统筹安排,市县区同步,先后有裕固族民歌、剪纸、面塑、刺绣、烙画、麦秆画等十几个项目进入中小学,辅导学生近万人次。

零贰

以文化人,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焕发活力

张掖市每年在全市选取15所左右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校园开展常态化传承教学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素质教育课堂。通过现场展演、多媒体展示、授课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学生现场当服饰“模特”、欣赏非遗工艺品、创作非遗小作品、学习戏曲唱腔和招式,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非遗带来的乐趣;授课老师对各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突出特点和基本技巧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教授,边示范边讲解,将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步骤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成立各类非遗社团,开展非遗活动。张掖中学挂牌“张掖市非遗项目(戏曲)传承基地”;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组建了全市第一支传统少儿社火队;张掖一中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在珠海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教博会上进行了展示;民乐民联寄宿制小学将顶碗舞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已有多名学生承习顶碗舞;高台县国庆小学从年开始就将武术列入教学计划,不仅发展起了人的武术社团,还将武术融入早操、课间操,让每个孩子都能一展拳脚;肃南县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广泛组织开展裕固语普及推广、裕固族原生态民歌培训、裕固族传统文化展示展演等活动,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走进所在地各学校开展长期授课或临时性授课等服务活动,有效解决了学校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市县区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专业秦腔戏曲院团张掖市七一剧团演艺公司、民间自乐班子高台乐善忠义班、文化馆馆办团队等走进市县区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甘州、高台、山丹、临泽、民乐等县区,均在本地中小学开设了戏曲培训课,每周到相关中小学开展戏曲非遗传承培训辅导,在“六一”、国庆等节日期间为学生编排戏曲节目;张掖一中、甘州区大成学校、甘州区劳动街小学等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戏曲演出队伍,积极参加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做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课余生活兼顾并重。

甘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年3月11日在花寨乡中心学校开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活动(表演杖头木偶戏、戏曲变脸)

零叁

突出特色,

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张掖市积极从加强优秀文化渗透力、拓宽公共文化辐射力、提升特色活动吸引力、增强文明氛围感染力等方面着手,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加强学科渗透,把本地非遗特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定期邀请河西学院专家教授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的公益培训和知识讲座,组织专业院团对创排的《宝卷印象》《仙姑传奇》两部非遗精品剧目在校园进行巡演,将裕固族原创舞蹈《天鹅琴》、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裕固族民歌作为优质非遗课程在校园广泛推广,将非遗项目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向学校师生展示出来,把本地非遗特色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小学生。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张掖市将立足于市内非遗资源的保护挖掘,进一步深化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态传承活动,让非遗这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作者单位: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1月号

来源:文化月刊杂志

编辑:陆泊涵

审核:屈正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c/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