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随八棵古树感悟张掖历史与文化五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0-10-24
图左:贺家城村涝池东边的老杨树图右上、下:贺氏家存的古文献资料古杨树陪伴贺盛唢呐班成长在距张掖市甘州区城区60多公里外的安阳乡贺家城村北的涝池边,有三棵大杨树。其中涝地北边的两棵似遭雷击已干枯,只有涝池东边的一棵仍然根深叶茂。年夏,中央电视台拍摄《醉美张掖古乐甘州》时特邀本村贺盛唢呐班在此树下演奏《甘州太调》《拜门子》《抬花轿》等多首古曲。贺盛一门几代人都是喝这个涝池中的水长大的。贺氏祖孙几辈人都曾在大杨树下玩耍、吹奏唢呐,这种生活一直延续了数百年。根据贺盛家保存的“崇祯十三年岁在庚辰五月望日抄滕玄门”抄写的“万历二十七年正月上旬吉旦印花″的《圣母孔雀明王经》推断,贺氏唢呐班至少已存在多年了。目前,贺盛唢呐班传承下来的古曲有近40首,仅从这些曲子名称看,有三分之一曲目都可以从唐宋古曲中找到;三分之一来源于元明清时期;另外三分之一尚不能确定其具体出处和年代。从曲目内容看,除直接出自唐代大曲的《甘州歌》外,有的出于唐宋词,如《大拜门》《柳青娘》(杨柳叶儿青)《小桃红》;有的出于金院本,如《刮地风》《一枝花》;有的出自佛教、道教音乐,如《游四门》《西方赞》《青天阁》;有的出自民间小调,如《梅花落》《割韭菜》《借笊篱》;有的出自民间音乐,如《纱帽翅》《八谱儿》《胡麻小豆子》等等。这些曲目有的用作丧事;有的用作道教斋醮仪式;有的用作婚庆、祝寿、房舍建造庆典、店铺开门营业、社火伴奏等。有时同样的曲目用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演奏却有着完全不同或者相反的风格。如《永寿庵》和《拜门子》,用在丧事活动时是令人无限感伤和非常悲痛的风格,但用于做寿、乔迁时则是祥和、欢快令人身心愉悦的风格。由于贺盛唢呐班所在的贺家城村地理位置偏僻,其文化形态受外界干扰少,这些古代曲目及其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演奏方法等才得以较为原生态地绵延传承下来!为当今的人们留下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贺盛唢呐班保留下来的这些古曲中最为珍贵者当为直接以“甘州”命名的唢呐曲牌《甘州歌》和《甘肃大唢呐》(也称甘州大调)。尤其是见于唐宋史书记载的《甘州歌》,其风格特征与《甘州府志》相一致,可谓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崇文育化福善流于当今

藏器行教厥功期乎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c/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