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讲、唱结合的民间文学形式,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因古代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较少、交通信息不便,在农闲、节日期间,农民群众会聚集在一起念唱宝卷,成为古时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因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地区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其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它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盛行,民国时期成为河西地区农村较为流行的文化活动现象。河西三地区均有宝卷流行,其中张掖市的甘州区、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农村,沿祁连山地区的安阳、花寨、龙渠、大满、小满等乡镇较为流行。
张掖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百宝经。宝卷在张掖人民群众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张掖宝卷约有三百多个版本,但许多卷名不同,内容大同小异。从反映秦代的《孟姜女哭长城宝卷》起,到反映民国16年(年)河西大地震的《救劫宝卷》为止,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是河西人民现实社会的影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体裁和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佛、道教故事,如《观音宝卷》《何仙姑宝卷》《湘子宝卷》《还乡宝卷》等。二是民间神话故事,如《天仙配宝卷》《红匣记》《劈山救母宝卷》《绣红罗宝卷》《三神姑下凡》等。
三是寓言故事,如《小老鼠告状》《鹦鸽宝卷》《白马宝卷》《牡丹宝卷》等。四是人物传奇故事,如《昭君出塞》《康熙访江宁》《武松杀嫂》《野猪林宝卷》等。五是社会生活故事,如《落碗宝卷》《继母狠宝卷》《张青贵救母》《二度梅宝卷》等。宝卷中有惩恶扬善、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仁人之士;有忠君报国、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有清正廉明、为民除害的清官廉吏;有尊老爱幼、诚信明礼的坦荡君子;有勤劳贤惠、齐家教子的贤妻良母;又有忠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动人故事,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文明团结、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
念宝卷,也称“宣卷”,多在冬季农闲时进行。特别是春节时,从大年除夕夜起,到正月十五止,都是念卷的最佳时候。念卷一般在家中进行,念卷前要祭祀祖先,念卷的场合要清洁卫生,炕上放置小桌,桌上摆铜灯,开念前要净手、漱口、焚香,听卷人态度要恭敬。念宝卷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开头,既有基本程式,而又不拘一格,变化多种多样;又比如道白,可念可说可发挥,念卷人大可尽情发挥,绘声绘色地讲述,足使听者入迷。听卷人可多可少,念卷者和听卷者融为一片,把情感完全融人宝卷的故事情节之中,被卷中人物的命运所萦怀。
张掖宝卷是介于讲故事和独角戏之间的一种传统民间讲唱文学,基本结构形式有韵白结合的内容、开头、结尾、调子几部分。内容韵白相间,韵文部分一般是七言,也有四言、五言的;说白部分主要是十字句,说唱词以白话为主,通俗易懂,便于流传。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宝卷有基本格式,又变化多样,词牌种类繁多,唱调多为民歌小调,包含了文学、曲艺、音乐等多种文艺形式。
张掖宝卷反映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张掖人民自己创作的宝卷,是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录,为张掖地方史、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宝卷的源头是敦煌俗文学,研究张掖宝卷对敦煌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保护和研究张掖宝卷,对研究中国民俗文学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宝卷中的精华部分,如宣传爱国、劝善、助人、勤劳、节俭等品质,是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投稿邮箱:qq.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