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西北,不知天地之辽阔;
不到张掖,不知河西之美丽。
甘肃张掖,一座并不算知名的西北城市。
如果不是近年来“张掖丹霞”异军突起,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
▼
它位于甘肃省中部,既远离繁华的东部经济腹地,也不是许多人憧憬的遥远边塞。
▼
但它的风景却极为多元:雪山,
▼
沙漠,
▼
湿地,
▼
峡谷,汇聚一堂。
▼
正所谓,不到大西北,不知天地之广阔。
张掖,究竟有多少极致风光,在等待我们的发现?
01、一山
张掖的所在地,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号,河西走廊。张掖东西长千米,南北宽千米,两侧的山地夹着中间的平原,正像一条狭长的廊道。
▼
山是这里的主角,张掖面积的72%都是山地,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并称为走廊北山,隔开了北边的广阔沙海。
▼
走廊南山则是祁连山的一部分,仅凭“一山之力”,就占据全市面积的59%,同时它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与山下平原高差可达多米,汇聚了两大阶梯的地貌。
▼
高大的祁连山截住了携带水汽的东南季风,让山区的降水量是平原地区的3倍,成为西北干旱区的一座庞大湿岛。海拔米以上雪峰连绵不息,仿佛白色串珠。
▼(请横屏观看)
积雪不断压实,在峰顶形成冰川。
冰川对山体不断侵蚀,形成了锐利的角峰和刃脊,令山势更加陡峻。
▼
祁连山的冰川面积不大,但具有特殊的意义。年7月1日,在冰川学家施雅风带领下,我国的第一支冰川考察队登上了张掖市肃南县的一条冰川,随后它被命名为“七一冰川”,标志着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始。
▼
祁连山的冰川属于大陆型冰川,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对山体的侵蚀较小,携带的砾石、砂粒等杂质也较少,其中的代表“八一冰川”就以其干净洁白而闻名。
▼
祁连山冰川更大的意义,在于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滋润了整个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共数十条河流,无不是源自祁连山。
▼(请横屏观看)
水是地貌的雕塑师。早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河水就在此汇聚成湖,并形成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地层。随后一亿年的风雨侵蚀,令一种特殊的地貌脱胎而出,彩色丘陵。
▼
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彩色丘陵地貌区,摄影师
石耀臣彩丘常被误认为丹霞,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同。形成彩色丘陵的地层,是质地较软、颗粒更细的粉砂岩和泥质岩,经过缓慢的沈积,
▼
随后挤压变形、抬升,
▼
在流水的冲刷下土崩瓦解,最终形成的波浪起伏状的矮丘。
▼
地层中不同的矿物组成,也让彩丘比丹霞的色彩更加丰富。
▼
而质地更坚硬的红色砂岩和砾岩,经过风化后留下四壁陡立的群峰,才会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
▼
张掖的丹霞高大开阔,并且表面植被稀疏,形态之美更是展露无遗。在干旱的西北大地上,如城堡、如宫殿。
▼(请横屏观看)
从祁连山顶白色的冰雪,到山下如火的丹霞、彩丘,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在大地上留下凝固的痕迹,绘成了张掖的底色,接下来源源不断的水汽,将在此基础上添加更丰富的色彩。
02、一河
祁连山截留了水汽,水滋润了张掖的万物,为这里注入生机。在海拔-米的山坡上,降水最为充沛,青海云杉组成一条森林带。
▼
在海拔较低一些的地方,草占据了主导,形成2.5万平方千米的草地,占了张掖市土地面积的52%,优质的草场自古便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请横屏观看)
祁连山与焉支山之间是平坦开阔的大马营草原,至今仍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基地,山丹军马场。
▼(请横屏观看)
除了马,张掖还是数百种植物和多种动物的家园,珍稀物种如雪豹、马鹿等也不时在此出没。
▼
水养育了山上的动植物,也汇聚成一条河,黑河,滋润了干燥的平原。黑河是河西地区最大的内流河,也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它流经张掖全境,直达内蒙古居延海。
▼
原本贫瘠的荒漠土壤,经过长期的河水冲积,覆上了一层淤泥,形成特有的绿洲灌淤土。这种土壤营养丰富、不易盐碱化,孕育出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
▼
绿洲之上植被茂盛,植物的蒸腾作用在近地表处形成冷湿气团,让张掖成了一个“冷湿岛”,气温比周边的沙漠戈壁低1℃至5℃。
▼
凉爽湿润的气候,也让地表水的蒸发量大大减少。遍布绿洲的河流湖泊,组成万亩的湿地。
▼
广阔的湿地成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高台湖畔,每年都有成群的候鸟展翅翱翔。
▼
优越的自然环境,既适宜放牧又适宜农耕,让张掖成为河西走廊上的明珠,也成为各路文明争夺的焦点。它的一山一河将发挥巨大的威力,成为中原民族进击西域的跳板,将张掖的历史带入新的阶段。
03、一城
西汉之前,张掖是游牧者的天下。戎、羌、乌孙、月氏、匈奴,这些在马背上来去如风的民族自己并未留下太多痕迹,但他们以张掖丰美的草场为大后方,对中原王朝产生了巨大威胁。至今遗留在山丹县境内的汉长城,叙述着两种文明最初的接触。
▼
为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霍去病率军两次出征,一次从南面沿祁连山北进,另一次则从居延海沿黑河南下,成功击破其腹地,祁连山下空留匈奴悲歌。
▼
随后河西四郡设立,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仅用了十几年时间,来此戍边屯田的人口就达8.9万,中原人在此“通沟渠,种五谷”,优越的环境加上先进的农业技术,让张掖迅速从游牧区向农耕区转变。
▼(请横屏观看)
张掖不仅是一座农业和军事重镇,其交通地位也至关重要。南部祁连山中的一个山口,扁都口,两侧山体高耸陡峭,最窄处仅有10多米,但这却是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与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
沿黑河向北,则直通内蒙古,打通了从北方草原直达青藏高原的南北通道。而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西通西域,东达长安,张掖成了四方道路的黄金交叉点。
▼
从西汉至隋、唐是张掖历史的鼎盛时期,丝路上往来使团、商旅不绝,商队规模动辄数百人。丝帛、茶叶、玉石、香料均通过张掖贸易、中转,而从西域而来的葡萄、石榴、西瓜、芝麻、小麦、胡萝卜等农作物,也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
沿丝路传入的还有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洞窟艺术一路东进,在张掖留下了马蹄寺石窟。这一石窟开凿于山体内部,在山体表面露出阁楼式的窗口,仿佛悬空在陡崖之上。
▼
西夏更是在此建立国寺,大佛寺。主殿规模宏大,其内的卧佛一根脚趾,就足以供一个成年人横卧其上。
▼(请横屏观看)
唐末回鹘、吐蕃的崛起,让掌控张掖的政权一再更替,但它重要的地位未曾改变,或是作为统御河西的政治中心,
▼
或是作为抵御外敌的边防重镇。
▼
即便海上丝路崛起,张掖逐渐落后于沿海城市,但环境优越、通达四方的它,仍是河西走廊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04、尾声
如今,这里被称为“金张掖”。金色,既代表着它的经济发展,也是它丰收的农田所实际呈现出来的色彩。
▼
余万亩玉米田,在秋季将大地染成金黄。
▼
通过迅速发展的设施农业,张掖还成为河西走廊上最大的蔬菜水果产地。
▼
强烈的日照及西北的大风,不仅为瓜果带来独特的风味,也是电力的来源。
▼
身处河西走廊的中段现代交通,也绕不开张掖。在肃南县镜铁山发现的铁矿,促成了嘉峪关市的崛起以及嘉镜铁路的修通。
▼
曾经战马奔腾的山丹草场上,兰新高铁飞驰而过翻越祁连山。
▼
曾经无数古人翻越的扁都山口,如今是国道由此经过。一路经过花海和草原,以祁连山的雪峰和丹霞为伴,是最美的三条国道之一。
▼
张掖的城市景观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
除了这些现代化的景观,张掖肃南县的祁连山草原上,最后的裕固族牧民延续着古老的传统生活。
▼
张掖之美,不仅是丹霞与雪山,还有很多隐藏在视野之外。
由雪山、沙漠、绿洲丹霞、彩丘、河流、森林、草原、花海、古城、石窟、鼓楼、农田、城镇、湿地、铁路、公路、牧场组成的河西金城张掖,
还有多少视野之外的极致,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呢?
(一)
70年,张掖!原创:全媒体总编室光明日报年10月15日
“金张掖,绿湿地,乘着歌声来看你,看你的祁连冰川黑河水,山水相依风里雨里;看你的半城芦苇半城塔,朝夕相守诗里画里……”丝路要驿塞上江南这里是张掖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咽喉张掖是一个拥有冰川、雪山、森林、雪原、沙漠、戈壁、绿洲、湿地的城市70年的辉煌历程70年的沧桑巨变在这70年里张掖从戈壁沙漠到湿地绿洲从一穷二白到万家灯火今天让我们跟随照片来感受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风韵,又有塞上风情美称的“金张掖”70年巨变上图:八十年代的张掖站。来源:网络下图: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张掖西站。来源:网络上图:年,兰新铁路张掖段建成通车
下图:年12月23日,西北地区首趟动车驶入张掖西站,游客争相在车站和动车合影留念。来源:网络
上图:90年代小学教室
下图:现在小学新教室
上图:80年代养牛
下图:现代自动化挤奶车间
上图:80年代张掖东大街。来源:网络
下图:现今的张掖夜景。来源:网络
上图:80年代张掖城区一角。来源:网络
下图:现今的张掖滨河新区,湿地、城市和远处的祁连山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吴玮摄
张掖是一座“宝藏之城”大气磅礴风景多元七彩的丹霞地貌绵亘的祁连山脉一望无垠的沙漠气势恢宏的大峡谷骏马奔驰的山丹马场为张掖增添了更多豪迈七彩丹霞来源:视觉中国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常力摄一望无垠的张掖沙漠。曾建军摄
气势磅礴的平山湖峡谷来源:网络
地域广阔,水草丰茂,策马奔腾,亚洲最大的军马基地——山丹马场。来源:网络
优越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极地风光让张掖成为河西走廊上的明珠黑河来源:网络张掖湿地公园芦水湾晨曦。石耀臣摄扁都口油菜花来源:网络
瓦房城水库。李春摄深秋时节甘肃张掖山丹马场的农田来源:视觉中国张掖粮食收割,张掖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曾建军摄
今天的张掖用旖旎风光名胜古迹热情豪迈迎来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客人夏日塔拉草原风景如画。吴玮摄马营河大峡谷。吴玮摄马蹄寺石窟。余宽摄
战马奔腾的山丹草场上,兰新高铁飞驰而过,翻越祁连山。靳晰摄广阔的湿地,在张掖高台每年都有成群的候鸟展翅翱翔。吴玮摄
各种美食更是数不胜数回味无穷肃南的手抓羊肉来源:网络卤肉炒炮来源:网络张掖的炒拨拉来源:网络70年造就了一个令世人惊艳的张掖七彩丹霞。吴玮摄
扁都口。吴玮摄正义峡。吴玮摄冰沟丹霞。吴玮摄大佛寺。吴玮摄峡口古城。吴玮摄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宋喜群通讯员赵玉琴
图片: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网络
责编:王远方
编辑:贾月洋
(二)
張掖,西北的顏值擔當。喜歡就點-誰最中國7月10日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在丝绸之路上
它是河西四郡之一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在黑水河两岸
它是甘州
“甘泉遍布”“鱼米之乡”
从汉时的荒凉
到唐时的繁华
从五彩的丹霞地貌
到绵亘的祁连山脉
再到骏马奔驰的山丹军马场
草原上有雪山
碧水旁有沙漠
张掖
既有江南风韵
又有塞上风情
是名符其实的西北颜值担当
公元前年,十九岁的霍去病挥师河西,大败匈奴。落败的匈奴一路逃亡一路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10年后,西汉在河西置张掖郡。
公元前年,四十七岁的张骞手持使节,二使西域,打通了西汉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卡,中国与世界产生了首次意义上的联系。两千年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圖(第一次)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圖(第二次)
置郡后的张掖,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末年,“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
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音乐、歌舞的空前繁盛,使张掖成为北方中国的文化中心和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商贸的驿站。正是在这一时期,张掖因甘泉遍地,改名为“甘州”,
唐时的张掖,“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张掖的经济繁荣异常,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被唐玄宗李隆基改制为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甘州的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宋时柳永以《八声甘州》的词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
大佛寺(山丹)
马蹄寺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黑水国遗址
宋元时期,张掖作为“甘州”,与“肃州”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交集,先是西夏的“甘肃军司”,后有元朝的“甘肃行省”。从此,张掖这座城市,成为“甘肃”一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上,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张掖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经略西域的咽喉。
沿着丝路进入张掖,从东向西,一路上最惹人眼目的,莫过于张掖的丹霞。如是说张掖用一座城,点缀丰富了丝路;那么张掖的彩丘则用七彩色,锦上添花了张掖。如今,俨然成为张掖形象名片的彩色丘陵,依然被许多人称为“丹霞地貌”,但严格来讲,它因为缺少一些丹霞应有的特征,已被用“彩色丘陵”这个词语重新命名。
彩色丘陵
祁连山,位于甘肃、青海二省的交界处。祁连为匈奴语,意为天,祁连山即“天山”之意。盛唐时,诗仙李白的《关山月》写的就是祁连山的浩荡巍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那时,祁连山是“由来征战地”,由汉至唐,战乱不断。到了民国时,写祁连山的诗歌由悲转喜,甚至是惊喜: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如今的祁连山,是人间仙境,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从暮春到初秋,连绵的草场、成片的小麦、油菜花交错着,铺展着,极目远眺,满山坡青松翠柏的森林,间或有山体裸露的肌肤,那是祁连山的赤诚,也是它的柔情。
祁连山
焉支山
祁连山北麓,聚居着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裕固族源出于唐代游牧于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自称“尧乎尔”,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所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间还流传着“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的俗语。
裕固族
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是西汉时由霍去病创建的,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金黄一片,是理想的羊马场所,其面积比两个香港特区面积的总和还大,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军马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这句话最早出自一则佛经故事,寓意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后来,这句话常常在爱情中被拿来赌咒发誓,《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曾对林黛玉说过这句话。
弱水,其实就是流经张掖的黑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主要由祁连山区降水和融冰化水补给,流到内蒙古境内,叫额济纳河,是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内流河,也是张掖的母亲河,为张掖的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提供了主要水源。
张掖湿地公园
因为有了黑河,张掖水草丰茂;因为有了黑河,张掖农牧结合;因为有了黑水河,张掖逐渐成为丝路上一座重要的城市。重要的地理位置,又保证了张掖的商业繁荣,再加上遍地各种金属矿藏、各种文化的交融,张掖遂有了“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在历史上,农业一直很发达,种植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质地优良,口味绝佳,是做面食的上好原料。张掖面食中,有一种面食名曰“炒炮”,这一名称,就足以代表河西豪爽热烈的性格。将面条搓成筷子粗细,寸断,与蔬菜拌炒,加卤肉即可食。另有一种面食,叫“臊面”,是张掖有名的面食,面以手工切细煮熟,浇上晶莹透亮的汤,再加入豆腐干、肉片、香菜、葱花等,香气四溢,百吃不厌。
炒炮
臊面
一条路,是张掖的古往今来;一座山,是张掖的蕃屏轮廓;一条河,是张掖的丰富内容。这些合起来,就是张掖的大致轮廓,但一篇文章所呈现的毕竟有限,想要真正领略一座城市,还是要到当地去,只有真正触摸到它,才能感受它了解它。
张掖,你不打算去看看吗?
编辑
郑礼
-参考资料-
新华网《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意义》
人民网《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趣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路线》
金张掖在线《张掖历史》
中央政府门户网《裕固族》
任积泉《“金张掖”来历及涵义考略》
《河西走廊美食,留存于丝绸之路上的味蕾享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