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路易艾黎为建设新中国而办学张掖日报社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4/9/9

年,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与埃德加·斯诺、胡愈之、卢广绵等国内外进步人士共同倡导并发起工业合作运动。工合组织者发起之初就意识到在成立合作社的同时必须进行办社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先后开展了不同规模和不同模式的培训,其中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历经曲折,西迁山丹后延续了下来。

年,从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顾问职位上被解职的艾黎将精力放在了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此时的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已经在乔治·何克的带领下面目一新。为什么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要西迁至西部偏远的甘肃省山丹县?

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时常被国民党骚扰,艾黎和何克也被国民党定为亲共的危险分子,学校的财产和经费也是他们觊觎的目标。除此之外,国民党还要求年满16岁的学生都要加入声名狼藉的反动的国民党青年团。这些是艾黎和何克不想看到的,何克希望“我们应当继续培训,为了将来人民来接管”,艾黎也坚定的认为“现在抗日战争已成为全世界的斗争的一部分。人民一定会胜利,但这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在斗争结束之前,国民党当然会想办法消灭共产党。他们已经动手了。不过,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国民党不得人心,是毫无希望的、愚蠢的、最终必然要失败的”。就这样,两人决定继续办学。将来,人民的军队能发现这里有技术力量和一个工业基础——哪怕是在农村搞得这样一个小工业基础,总也是件好事。迁校迫在眉。

迁到哪里去呢?艾黎首先想到的是敌后革命根据地延安,但是延安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封锁,学生无法进去,机器也带不进去。年夏,艾黎委托要去重庆见周恩来的“工合”晋豫办事处指导员赵叔冀,想要听听周恩来关于迁校校址选择的意见。如果周恩来认为延安合适,艾黎就带着所有学生穿过双石铺以北山区的封锁线去延安,如果不行,就去西边找个可以得到设备和人员的地方。结果艾黎一直没有收到捎回的口信,就开始着手制订向西迁校的计划。正好,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要去玉门油田解决一些技术问题,途径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时停了下来,艾黎便搭乘他的卡车到甘肃西北考察,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建校。

甘肃西部是中国西北不发达地区之一,国民党政府在这一带地区的统治一向薄弱,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基本上由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控制。艾黎和李约瑟来到山丹后,看到历经战乱而破败的山丹仍然散发着古城的魅力,这里的房子想租多少就可以租到多少,租金非常便宜。这里有煤、有粮食、有尚未开发的土地、有陶瓷作坊、有造纸材料、有皮革羊毛等等,还有贫穷的农民孩子,人民也非常勤劳,城里的国民党官员很少到城外,可以静悄悄地进行合作社培训和生产活动,甚至扩大这些活动,也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疑虑和嫉妒。这些条件正是办校需要的。

艾黎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他在这里了解到了关于红军的故事,这也是他决定将学校建在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艾黎在山丹听到了红西路军在山丹英勇奋战的故事。一位老人同他讲述了西路军是如何首战告捷,如何在弹尽粮绝的艰苦条件下杀敌,如何被敌军残酷杀害。在返程时他又在山丹听到了许多关于西路军的故事,这时,艾黎就对自己说:“让我们把学校就建在这里,作为对他们的一座活着的纪念碑吧!”

艾黎回到双石铺后,同何克讲了自己对山丹的印象,讲了红西路军的故事,讲了自己想在山丹建校以纪念红军的想法,讲了山丹的住房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并且有信心和到过山丹的红军的传统一起成长,有信心按照希望的那样为新中国进行一些培训方法的试验。就此,两人决定将学校迁往山丹。

年12月,第一批学生由双石铺抵达山丹。年春,何克带领剩余学生和工人把留在双石铺的物资、设备装在租来的卡车和马车上,开始了艰难的西迁。因路途远,天气寒冷,遭遇多次险情,又称之为“小长征”,最终胜利抵达“希望之乡”山丹,在这里发展起了生机勃勃的培黎创造分析职业教育,一度达到多人的办学规模。年山丹解放时,艾黎组织动员学校师生用汽车支援解放军解放了山丹马场和玉门油矿,得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赞扬。自年学校在山丹重建后至今,学校为中国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曹妮娜)

来源:今日山丹

责任编辑:张梦琴

值班主任:李佳颖

值班副总编:刘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w/9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