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枫清晨,八声甘州小游园内的湖面格外清澈见底,一群野鸭子在湖中嬉戏。翠绿的柳条,弯弯曲曲的湖中栈道满是春天的气息。紧挨的万家便民市场内,商贩的叫卖声和市民的询价声交织在一起,熙熙攘攘充满了烟火气息。
据了解,该市场每天的客流量在人次以上,客流量最多达人次以上。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狭小的废弃空地和臭水沟,经过甘州区近两年的利用打造,便民市场和八声甘州小游园相继建成,成为市民最受青睐的网红地带。
八声甘州小游园和万家便民市场是甘州区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质,治理“城市病”这一目标,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剩余空间综合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色商业示范街区打造、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等,甘州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空间面貌一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口袋公园”让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4月的甘州,春色迷人。在寸土寸金的西关盘旋路南处,一处口袋公园让人眼前一亮。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几院破烂不堪的平房,既影响了城市形象又影响市民居住环境。年,破旧房屋拆除后,因地处人口密集区,甘州区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了口袋公园,用来方便市民休闲锻炼。
“家门口有这么个口袋公园,累了坐下来歇歇脚,没事过来散散步,真的很方便!”提起口袋公园,附近居民陈女士连连称赞。
医院南侧,甘州区规划打造的一处口袋公园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预计6月份向广大市民开放。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出门就能见绿”成为不少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包裹、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人的期望。为此,围绕实现绿色让城市更精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甘州区将生态理念植入城市更新,年,建成21处城市小绿地公园、8处城市公园,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2.34平方米,做到了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让“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
“很多老人家,可能一年也去不了一次湿地公园,他们更多天天面对的就是小区附近的环境,所以,我们不仅要集中规划建设一些较大的城市公园、绿地,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在人口密集区布局一些‘口袋公园’‘街心花园’,让更多的市民享受‘生态红利’”。区委书记葛永宏多次实地调研城市更新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采取“针灸式”“小织补”等微更新手法,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绿地公园、运动休憩、文化商业等复合功能,实现空间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为此,甘州区研究制定《甘州区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宜绿则绿、宜商则商、宜园则园、宜市则市(夜市)、宜场则场(便民市场、停车场和运动健身场)”原则,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园;布局便民早餐点、自动卖售等点式生活设施;建设便民市场、停车场、运动健身场和夜市;灵活布置移动书屋、曲艺舞台、咖啡吧等公共功能,服务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综合利用城市剩余空间,实现集约高效发展。同时,甘州区积极招商引资,引入成都陆道原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把社区智慧足球公园、智慧体育公园等公共休闲体育项目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规划了一批布局科学、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嵌入式社区健身场所。
“我们希望通过口袋公园、大型的生态公园、绿地公园、社区智慧足球公园、便民市场、停车场,使整个环境系统指标更加健康,城市剩余空间更能有效利用,更加能够直接触碰到市民每天的出行生活。”甘州区住建局局长梁天祯说。
历史文化街区为城市铸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风貌建筑及街区,就是它灵魂的“寓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延续历史文脉,修缮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是甘州区叫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走进甘州区西大街—劳动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件件古建筑材质进行清洗消毒。项目施工负责人胥曙奎介绍,一座古民居的修复,要经历测绘、编号、清洗、消毒、镶嵌等程序,比新建一个街区要难很多。据了解,该项目以古城保护为基础,对散落在城区的10处古民居集中整合、修缮、保护,并植入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等业态,厚植甘州特有的历史人文底蕴,让古城甘州更有颜值、更具气质!
城市不仅要重颜值,更要重气质。近年来,甘州区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勇于创新,持续用力,按照“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保留历史建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性保护恢复城区大佛寺、明粮仓、西来寺、木塔、高总兵府片区、甘泉公园片区、文庙巷(民勤会馆)、劳动南街、泰真堂等集中成片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街区,同时,植入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展示等业态综合服务功能,让历史文脉成为现代城市魂脉,城市“个性”更加凸显,城市内涵更加丰盈,城市魅力全面展现。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让城市经济活起来
特色商业街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沃土。
甘泉公园(明清街),承载了张掖几代人的记忆,是城区人气、商气最为聚集的街区。去年以来,甘州区坚持“大开、大合、大聚”的规划思路,将甘泉公园与张掖市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明清街、张掖老街合为一个大园区整体提升、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张掖老街进入招商阶段。
“过去我们催着收租金有些商户就是不肯交,今年商圈规模大了,客流量多了,商户纷纷主动交租金。”明清街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鹏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今年,甘州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依托甘泉公园提升后的优美环境资源及“灯光秀”聚集的人气商气和河西学院师生资源优势,完善提升明清街、欧式街和张掖老街品质,形成凸显古城韵味和现代气息交融的业态商圈。同时,谋划滨河小镇丝路金街、甘州府城、甘州壹街商圈和甘州市场片区商业中心,聚力打造一批美食、旅游集聚街区,借助赛事、节会,常态化文化演出等活动,丰富商业街区内涵,吸引游客停留消费,激活夜间经济,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水文章让城市生态更和谐
4月15日,记者来到城南中央公园项目现场看到,施工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场地清表和管沟开挖。
据甘州区万邦创业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志亮介绍,该项目自4月初开工以来,施工方抓住当前有力的施工黄金期,加班加点进行施工,预计5月底完成景观绿化工作。
城南中央文化公园是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中的重要节点,也是项目总体布局“一带六玉十八珠”中的“文化之玉”,包括湿地迷宫、祁连皓月、丝路水街、丝路水阁、荷圆栈道5个景点,同时充分利用周边剩余空间,打造一个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娱乐区。项目建成后,不仅会提升城市颜值、修复城市水生态,还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带动甘州区旅游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是古甘州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城区原有“八大明渠”因城市开发建设导致水系断流,水生态及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改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甘州区经过反复论证,谋划实施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项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现有北郊湿地、芦水湾景区、东环路芦苇池为基础,将城市建设与周边湿地泉眼、溪流水道连通,通过利用灌溉节余水量实现生态补水,修复提升水系沿线的生态环境,并与老城区“八大明渠”保留下来的现有河道连通,汇入城北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后继续流入黑河,实现用水不耗水、连通地下水。同时,在沿线恢复原有文化遗址,因地制宜布局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文化体验、餐饮娱乐、水上游乐、高端商住等产业,配套建设环城步道、亭台楼榭、停车场等设施,一体建设生态廊道、城市“客厅”,推动实现山水形态、环境生态、城市业态和谐统一。
此外,甘州区全力实施“一园四带”生态示范工程,落实“河长制”和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系统开展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和北郊湿地恢复工程;逐步恢复城区八大明渠排清功能,疏导地下水路自然排放,疏浚连通城市河道渠系,提升城市自身的蓄水排水能力。形成地面地下排水顺畅、上游下游连通循环的城市水生态体系。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张掖奥体中心、医院和康养中心、甘州区老年活动中心,张掖市第三中学迁建、第七、八、九幼儿园、甘州区劳动实训基地等一系列涉及文旅、康养、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项目,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部分照片为摄影师吴玮、刘旭明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w/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