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社会的发展与土地的变迁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3/12/5
家乡的果园

退休后不久母亲千古,在老家没了什么牵挂,所以也就不怎么常去。今年,老家来人说家乡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原来的地形地貌也已不复存在,但家乡的风貌早已固化在我的大脑里无法改变。

社会的变迁带来了土地的变迁,土地的变迁实际也就是生产力的变迁,是社会济经发展的必然。

抛开经济与生产力,单从家乡的风貌来说太可惜了!

家乡的美、家乡的物产被毁于一旦。过去的事物虽然没有了,但记忆还在、思念还在,所以我想把这种思念写下来留给后辈们承览。

我的家乡张掖市民乐县位于祁连山北麓,属冲击平原,南高北低,老家所在的六坝镇是民乐县的最北端,倾斜度虽小但也有大约三十分之一的坡度,所以原来的农田是根据地形局部平整而来,因为坡度问题每块田都不是很大,一般0.5至2亩左右为一块,地块各形不一,大小不一,错落着、穿插着,每块田地都因南北落差的关系东西方向适当长一点,南北之间窄一点;地埂上长满了杂草,灌溉用的水沟也是弯曲的,穿插在田地之间,沟坡与沟底也都长满了杂草,可以看出祖先们来耕种了很久很久。那时候的地块、每块地都有名宇,一大片地还有相应的区域名称,像世界分为五大洲的一样。地块的取名一般按地形,大小,位置而得,如月亮地、弯弯地、鞋样地、三角子,小方块等;也有根据面积取名的,如七升地,五升地,一斗地等。那时候家乡的老者计量土地面积用"斗”、"升”为单位,大约一“斗”为2亩,这个计量单位我也没有学习过,反正现在也不用了、计量单位也被通用单位“亩”代替。

家乡曾经的老农田

那时候农田空闲处植被很好,杂草长的密不通风、下雨流水对土地不会造成冲刷,只会滋养它们生长,植物的种类也很多(《甘肃省自然资源调查报告》和《农业区划调查报告》中可能有记载)。但是有几种特别的植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它给了我童年的欢乐。那是一种伏在地上生长的草,整草地上部分直经大约5-10公分,叶子伏在地面,它的根大约有1公分粗,外皮是黑色的,剥去外皮后里面很白净,吃起来有一股香味,我们把它叫"鸡大腿”;还有一种根是红色的植物,春天挖着吃味道甜,但吃多了会流鼻血,我们把它叫"红狗球";还有很多种野菜,如蒲公英、车前子、刺儿菜、菠荷等,到了春天我们天天挖来吃,如同现在正常吃的蔬菜一样。

不要小看那些长在地埂上的杂草,第一它保护了植被;第二那些野菜在困难时期救了很多人的命;第三可做家畜的饲草。那时候每家养一头毛驴和致少养一口猪,我们小时候夏秋季节除了上学还要肩负割草养畜的责任,家养的毛驴负责拉车磨面,运肥打场(成熟农作物脱粒)等重要农活,没有它人们就没法生产和生活;家里还养一口生猪到秋冬卖了换钱来保障家里的生活零用开支。

那时,我们老家每家都有一个小杏园,多的二丶三十棵,少的也有十几棵,大都是人们吃杏子,将种子丢在地上自然长出的树苗移栽的,品种不像现在培育的那么单一,每家、每棵树的品种都不相同,每个品种都有它的特色,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品种。记得我家杏园里就有七、八个非常优良的品种,现在想起它都会流口水。其中有一个叫"甜杏杏"的品种,是我家的“自留树”(那时,搞人民公社化,土地、果园都是集体的,一家只给三棵树供自己管理受益),杏子色青黄,果实不大,成熟后就像一颗带核的葡萄,汁多味甜,是当地出了名的好杏子。

家乡曾经的杏园

如此等等,但近年平田整地将这些优良的果树砍了,我听到后心都碎了!

现在用机械把原来的土地平整成了宽约30多米,长约多米,面积大约10亩左右的大型条田,这样地块大了有利于农机作业,生产效率是提高了,但现代文明却毁灭了自然文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w/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