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张掖丨千年古刹大佛寺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1-3-3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张掖千年古刹大佛寺文/图吴玮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素有“塞外江南”和“金张掖”美誉的张掖是河西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国张臂掖,以通西域”,自汉武帝建郡的余年里,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

大佛寺坐落于张掖市区西南隅,初名“迦叶如来”寺。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即公元年,有一位姓嵬咩的国师一日敛神静禅,忽闻天际丝竹之声。寻声而至,掘地丈余,得金砖翠瓦覆盖的碧玉卧佛,西夏国主李乾顺由此敕建“卧佛寺”。

香火繁盛的皇家寺院

元世祖忽必烈母亲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停放于此,建有庙祀,称“十字寺”。明永乐九年()敕赐“弘仁寺”,宣德二年(年)敕赐“宝觉寺”,清康熙年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供奉一尊身长35米的泥塑释迦牟尼涅槃像,故民间俗称“卧佛寺”、“大佛寺”。这里有我国仅存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有世界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有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北藏》,还有数以万计的馆藏文物精品。

西夏至元代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寺院。明代早期,朝廷十分重视对卧佛寺的重建和维修,从而使这座寺院的规模空前庞大。年土哈烈国沙哈鲁王使团到中国考察后,波斯贴木儿王朝画师盖耶速丁?纳哈昔在他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说,当时的卧佛寺东西、南北距离有米,由此可见佛寺气势之恢弘和香火之繁盛。

大佛寺整体建筑具有宫廷官式建筑特征,主体建筑贯穿于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及其他建筑呈对称排列。雄踞中心突出位置的卧佛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是全寺的主殿。殿平面呈长方形,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殿顶青瓦覆盖,四周木廊回绕。门窗隔扇或雕吉祥花卉、或镂佛家真言、或刻佛经变故事、或绘丹青书画名篇,数十副明、清时代的楹联匾额,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殿高20.20米,南北面阔九间,东西进深七间,这也体现着皇家“九五之尊”的思想理念。

雄浑庄严的大佛寺大殿门两侧,是两方贴金雕绘的砖雕作品。边长各4.5米、51块青砖雕刻拼接而成的画幅上,雕刻工艺繁缛精美、生动流畅。左侧的砖雕名为“祗园演法”,画面上方为释迦牟尼佛和左右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像后方上部为无量诸天大众。画面形象刻画了佛祖释迦牟尼初传法轮时,在摩竭陀国祗园精舍设坛弘法的佛本生故事。右侧的砖雕名为“西方三圣”,画面中上方中央有主尊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大势至像,画面前方则展现了西方极乐圣境妙音环绕、宝池香洁的净土世界。

佛祖涅槃像与西游记壁画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进得殿来,身长34.5米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煌然入目。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造像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形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

如此巨大的卧佛,它的结构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独特:木胎泥塑中空,木头搭成架子,用草泥贴塑,再金妆彩绘而成,将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可谓是西夏国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大卧佛的腹内框架有上、中、下三层,前后十一间,头部单独有一间藏宝间。里面曾经藏满了历朝历代的佛教珍宝和文物。文革时期,来自北京的红卫兵在卧佛腹下挖开一个洞时,当时有无数用金泥书写的珍贵佛经全被倾出,在整个大殿散落了一地,后来全被焚毁。至今补过的洞口还清晰可辨。

卧佛首足处塑有天部两大护法大梵天和帝释天立像各一尊,通高7米,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佛祖的虔诚与崇敬。首部大梵天作中年帝后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足部帝释天作中年帝王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卧佛背后有他在世时著名的十大弟子群像,十大弟子身后的壁画是明清时期的天龙八部。卧佛对面墙壁的壁画是明清时期所绘的诸天礼佛图,也就是二十四诸天神像画。

南北两侧是十八罗汉,其中本寺最有特点的罗汉,叫降龙罗汉,虽然是降龙罗汉,但他是徒有虚名,并未把龙降住,这是为什么呢?根据野史记载:元灭南宋后,忽必烈封南宋投降的皇帝赵显为瀛国公,一天元世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条金龙绕在殿柱上,觉得惊疑。次日赵显来朝见时恰巧站在那个柱子之下,元世祖便认为赵显要夺权就遣他去吐蕃学习藏语和佛法,释号合尊大师。后来,他辗转来到元朝的皇家寺院“十字寺”(大佛寺)当和尚,所以元世祖忽必烈把他称为“皇家佛”。后来赵显娶妻生一子。事有凑巧,赵显的孩子降生时,寺内出现五彩祥云,恰逢元仁宗经过此处,见后料定必有异人,元仁宗无子便收赵显的儿子为义子,取名妥欢帖木尔。13年后元仁宗死,13岁的妥欢帖木尔当了元顺帝,这就是“元朝江山,南宋皇帝”的传说。

大殿后壁这些壁画也是明清时期的,画的是供养菩萨,供养菩萨斜对面的三尊塑像是年新塑的,但是后面这些壁画是大佛殿最为久远的壁画。两边的壁画取自《妙法莲华经》第二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世音菩萨救八难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中间的一幅,这幅上面画了我们很熟悉的《西游记》故事,它比吴承恩的成书要早许多年,也就是说吴承恩当时写书并不是自己杜撰的,而是搜集民间的素材整理出来的。他老人家没能到这儿,所以他只是根据猪的天性把猪巴戒写的好吃懒做,但我们来看壁画上恰恰相反,深涧汲水,高崖摘果,洗衣做饭,降妖除魔的都是猪巴戒,就老百姓说,张掖是西去取径的必经之地,西游记故事中的高老庄、晾经台、流沙河、牛魔王洞都在张掖。

精美遗藏及弥陀千佛塔

佛教艺术陈列厅里展示了张掖大佛寺大佛寺遗藏、流传和征集的精品佛教文物,分序厅、流沙古记、佛陀之光、丹青溢彩、古刹遗珍共五个单元。序厅悬挂的这块木制雕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信徒捐赠给大佛寺的,它原本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一层的中间,匾中间有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无上正觉”。对佛法的悟性有三个境界:“自觉、觉他、无上觉”,匾上所追求的正是佛教信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匾四周构图繁缛,雕工精美,堪称精美的艺术珍品,已被列为中华名匾之一。

张掖大佛寺曾出土、流传过较多的碑碣和牌记。明成化十三年重修卧佛记事铜牌是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发现的。这块铜牌高49cm,宽44cm,长方形薄铜板上沿饰覆莲花瓣状,下沿为仰、覆莲台形,纹饰都是捶揲而成的;它正面錾刻有个汉文楷体字,内容为明成化十三年(年)张掖因地震而重修卧佛的记事,落款处有僧职名单。它记载的明成化十三年,张掖发生大地震,卧佛佛首倾颓,大佛寺随后重修的史实。

明重修万寿塔碑记记录了明正统六年(年三月,大佛寺万寿金塔基下地宫因修建而开启,当时发现地宫中有舍利宝物近五百件(块),太监王贵筹资于原基修建金塔殿,并续添了舍利宝物共两千余件(块)于地宫石函,此碑记载就记载了本次工程过程,碑后还刻有宝物清单,在古刹遗珍单元可看到部分唐、元、明时期的地宫埋藏宝物。

佛教造像随佛教的流变以及社会风尚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造像。早期佛教造像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其佛造造像的面容为高鼻通额,薄唇卷发,呈印度人的形象。北魏中期和晚期,佛教造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其面庞一般显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活泼,“秀骨清相”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造像,体躯丰腴光润,极具唐代女性的风姿。宋初,随着禅宗思想的勃兴,普遍流行观音、罗汉、祖师等像的造作,布袋和尚式的弥勒也开始出现。元代统治阶级信奉喇嘛教,“汉式造像”继承了唐宋传统风格,汉化佛教特征更加明显;“梵式造像”受到印度巴拉王朝作风的影响,有其特定的仪轨,到了明代,东传的“梵式”已与“汉式”融合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清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并存不悖,各领风骚。

在古代印度,曼荼罗的原义是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用的祭坛。张掖大佛寺所藏曼荼罗相当丰富,尤其以明代金经所绘之降魔曼荼罗最为著名,属稀世珍品。

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金塔殿地宫、土塔地宫、张掖木塔地宫、张掖西来寺观音殿等,都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器密宝。明漆绘描金人物铜镜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意寓佛心心如明镜。圆形镜面,光洁可鉴,背面有阔边凸起,作凹面。镜背中心有半球形孔纽,背面先以朱漆为底,再以金泥描绘,称“描金”。边缘饰水波纹,镜纽周围绘画内容为游园图:近景绘一松树,一童子在树石间玩耍。在右侧绘一房舍,内有二位官人端坐歇息,门前左侧绘三游客相视而行,其中两人与房内官人拱手相呼,后一人观赏园景。中景水池左侧绘一亭台,亭内窗口一人观景。远景绘山石树木,林中透出亭台楼阁。

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大佛寺现存佛经余卷,从历史年代及保存状况来看最早有唐咸亨元年佛经,最晚的是清代手抄佛经,分大藏经、金经、坊刻本佛经、官版佛曲、墨书手抄等几大类,另有西夏至清代的一些藏文佛经。《北藏》佛经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初刻初印本,金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已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

张掖金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共卷,唐玄奘译。此经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理论,被尊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波罗蜜”的含义就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唐代曾奉被为“镇国之典”。

明正统六年(公元年),御赐之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运至张掖。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法名朵尔只省巴)为“上以图报列圣宠赐之洪恩,下以效资宗祖栽培之厚德,更计显考昭勇将军王公、显妣吴氏太淑人,由乎善利泛慈航,登彼岸于菩提,次及己躬雪衍,尤增富寿于景运”,集地方名士以《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蓝本,取绀青纸为质,依千字文编序,金、银书写绘画。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文字用银泥书写,凡“佛”、“菩萨”“世尊”、“菩萨摩柯萨”等尊谓,皆用金泥加以重描。晦涩之字注通假字以便诵读,并于每函卷首扉页置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

大佛寺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是土塔,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明代所建。喇嘛教式风格,砖结构,外表通体抹白灰,为甘州五行塔之一,巍峨高耸。最早相传“迦慑摩滕”骨灰就葬在塔下。年地震时顶部被毁,年根据原状维修恢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总高33.37米,全塔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塔基之上有3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座上立着8个小塔。主塔塔身覆钵形,上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5个小龛,其中3间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置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塔上面是直径4米的木质圆盘,圆盘上中央置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公斤,圆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悬风铃一个。清风徐来,铃声叮咚,柳拂塔影,雀鸟围翔,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情趣,古迹胜景,任游人寻古探幽。

吴玮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旅游杂志撰稿人、祖国行游天下撰稿人、张掖大漠户外签约摄影师。

猜你喜欢

镜头下的张掖,颜值就是这么高!

张掖的秋天如此美,你确定不想看看?

知识丨冬季户外徒步消耗大~

每个户外家庭都需要这样一个装备库

.

觉得不错请点赞商务合作请添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xc/7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