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王娅玲张掖有个大佛寺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7-10-27

张掖有个大佛寺

王娅玲

大佛寺山门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花开花落,全系一念之间。是念花开还是念花落,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方净土。滚滚红尘,要寻得那一方净土谈何容易。无疑,那繁华深处的大佛寺便是一方净土。

睡佛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园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公元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公元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大佛寺是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景“。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并设道场,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元帝国的开国之君忽必烈。别吉太后去世后,灵柩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已无法查证。

大佛寺广场中央水池

早就想去大佛寺参拜一下那尊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却一直未能成行,归其原因,还是自己太懒,去参拜的决心不够强烈。直到今年6月10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才得以去大佛寺走上一遭。去时正值晌午,大佛寺广场上游客甚少,那一池随风荡漾的碧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点点星光,水中的“仙鹤”或静凝水面或展翅欲飞。水池前方的石牌楼隐在层层柳荫里,它正面的对联“张万里丝路,大道有成开盛世;掖千年宝刹,佛法无边度慈航”是一幅藏头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连成“张掖”。牌楼背面的副楹联“月临白塔,山幻丹霞,看鹫影飞来,高卧莲台拜塑像;霖泽甘州,民熙乐土,听驼铃唱远,低吟丝路媲南天”将张掖市五县一区(山丹县,高台县,肃南县,临泽县,甘州区,民乐县)的名字融入其中,并展示本地的民俗风情。在大佛寺门卫处的俊美小哥那里检票完毕,游览大佛寺的行程正式开启。

大佛殿正面

大佛殿背面

站在木牌楼前呼吸着带有香火味的空气,心慢慢沉静下来,看着前方约米处的大佛殿,好似可以感受到昔日香火旺盛,人来人往的繁盛景象。这座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高二十余米的大殿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早已斑斑点点,失去了它几百年前原有的色彩,更显古朴沉寂。燕子在建筑上方穿梭,如掠天长剑,裁剪着瓦蓝的天空,给人安宁吉祥的抚慰。殿内有西夏时遗留下来的31具彩绘泥塑,佛祖释迦牟尼的涅塑像呈列正中央,彰显着雕刻绘画艺术的成熟和佛教文化的广为流传,卧佛身上的彩绘图案依稀可辨。从佛头的位置走到佛脚的位置,在这34.5米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感受到卧佛半阖着的眼眸在看着我,这可能就是普度众生吧!卧佛的身后有十大弟子的群像,两侧有优婆夷、优婆塞和十八罗汉的塑像。尽管室内光线昏暗,但可以清楚的看见每一尊佛像的眼神。

佛教艺术陈列厅

“无上正觉”匾

明万历残碑

出土文物

最为丰富多彩的要属佛教艺术陈列厅,它原为万圣殿旧址,现为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碑、造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大门正对的墙上挂着一幅大佛寺遗藏的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的“无上正觉”匾,导游说该匾的字迹疑似乾隆帝亲笔,但现在尚无证据证明。从进门右手边开始参观,流沙古迹有记说明“张掖大佛寺曾出土流传过较多的碑碣和牌记,以详实的文字记载了大佛寺兴建及修葺的重大事件,为我们了解大佛寺乃至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敕赐宝觉寺碑记》记述了西夏燕丹国师在古印度曾目睹一块有关迦叶如来寺的石碑,足见张掖大佛寺涉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相当悠久”。旁边摆放着一块铜记事牌,七块铝记事牌,一块铁记事牌。明万历残碑由室外搬移至陈列厅内,它是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二年最后一次修葺宏仁寺时所立,功德碑名为《河西镇守东山张公重修弘仁寺碑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损坏,现存两块残碑。有一尊紫铜所铸的站立在莲台之上,发髻高隆,双手结印,面容慈祥的接引佛佛像和23尊小型佛像。小型佛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它们或征集所得或由友人捐赠,主要以铜像为主,木雕彩绘为辅,年代最早的是元代(公元-年)的观世音菩萨铜立像和观世音菩萨半跏生铜像,其余都为明清时期旧物。陈列厅左侧是出土文物,有年在金塔殿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公元-年)的卑路斯银币和公元-年的波斯库斯老一世银币,还有明代的佛骨舍利子……

寺中中轴线南侧建筑

藏经阁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抛开它藏有唐成亨元年的经卷、清代手抄佛经、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佛经和已被确认为国宝的经书《大般若经》的光环不说,只说它向我们讲述的写经、刊印、藏经的三个故事。写经场景:明正统六年(公元年)四月,太监王贵会集书法绘画名士,以《北藏》首部为蓝本,造金书《大般若经》金银书造佛经,从纸张的处理到最后的装潢,需经数十道工序。正统七年(公元年)初,王贵不幸去世,六百卷金书《大般若经》的制造工作由左少贤李贵继承,于当年圆满完成。刊印佛经:明万历年间,弘仁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顺治十年弘仁寺组织僧侣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以甘州的梨木为原料经行刊印。金柜焚夹:明朝时期一位僧尼为避免佛经在战乱中毁坏,就将《北藏》经放入十个大柜,金书《大般若经》放入二个小柜,再砌墙挡住经柜,尽管外界战火四起,一片狼藉,墙后的经书却远离红尘,直至后人发现才“重入尘世”。

古刺槐

红星杨

庭园深深,每一处都给人清幽的感觉。寺里的古树颇多,树龄九十余年的刺槐枝繁叶茂,枝上新叶鲜嫩,去年的早已干枯的荚果也挂在枝头,绿色中夹杂着棕褐色也别有一半情调。刺槐并非“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大椿,若一个春秋为它的一生,那年复一年的开花结果,便是它的一个又一个轮回。干枯的荚果是它的前世,鲜绿的新叶是它的今生,当前世与今生相遇,又到底说明了什么?挂满祈福带的红星杨,随风摇曳的古柳,苍翠欲滴的景天,依次铺展的车轴草,芳香四溢的月季,集天地灵气于一体,充满了生气。檐角挂着的惊鸟铃在微风中叮当作响,悦耳清脆。

走出大佛寺,回头再看一眼山门两侧充满佛意的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眠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竟不知道大佛寺乃至整个世间到底蕴藏了多少秘密,以至于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

山门台阶南侧有五六位老者围着下象棋,广场南侧的长廊下有一中年人拉手风琴,虽不知曲名,却也听得出意蕴悠长……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







































白癜风是什么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rk/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