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人口 >> 正文 >> 正文

张掖南华书院书家风采middot张振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8-7-6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八)

链接:活动丨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四十九)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张振虎,年生,甘肃张掖人。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书法擅长篆、隶、楷、行诸体。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省权威书法篆刻展。作品曾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首届甘肃省书协会员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张芝奖”二等奖。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四、五届中青展,建国五十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秋水长天”甘肃名家邀请展,甘肃省青年百家展。

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导报》等报刊。《甘肃书法》“书苑新秀”栏目、《青少年书法报》“墨海飞鸿——历届国展精英系列展”曾作专题介绍。

砚边呓语

文/张振虎

我儿时顽劣,又无家学渊源。字不工,屡受老师责骂。至初中见一份《少年文史报》,因刊有书法篆刻,遂照猫画虎,亲友夸之,沾沾自喜,以为己属良苗,他日必为良材。时至今日,才知书道一途,树大根深,摘前辈果实以播心田,生根发芽乃至正常生长已属不易,岂希冀与成大材乎!

初涉书道,没有良师指示门径,凡见字帖均想试之,朝秦暮楚,始终浅尝辄止。加之为了生计奔波,徒费数十年日月。虽南辕北辙,但习书热情日益高涨。年,偶遇湖北徐本一先生,方见名士风采。徐先生挥毫落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观之恍恍然。陪先生金昌之行,又识孙开仁先生,孙先生待人真诚,示我以书范,晓余以书理。混沌初开,慢慢有门道不远、入室在即之感。是故,依孙师所言,即倾心纵向从先贤取法,也重视横向借鉴今人之善而兼收并蓄。

张振虎作品

之后三年,转益多师,负笈南下,入川求学问道。巴蜀的奇山秀水,滋养了厚重的巴蜀文化。因慕谢无量先生书法而拜刘新德先生为师。刘先生师法谢无量、刘孟伉二先生而又新意时出,线质淳厚高古。刘先生循循善诱,耳提面命,使我对书道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求学期间,得识龚小膑、孙培严、王义军、张雁诸师友,年龄相仿,交流语出机锋,醍醐灌顶之感顿生。他们始终坚持深入传统,强调临写应多于创作、主攻一路、旁及诸体的学习理念。使我明白临写中除了揣摩传统经典的笔墨技巧、神采意趣,取法晋唐先贤的那种生动与精微之外,更应重视古人学养、人格等字外功夫的储备,以求形质的精准与意蕴神态的高度融合。

张振虎作品

书法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生长过程,它必然是以过去的传统为基础和前提,否认传统,不仅不可能出现奇迹,还会失序和陷落为胡涂乱抹。文字的衍变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谁能够了解掌握了书法的衍变发展规律、风格变化历程,谁就能够抓住了书法创作的关键。而书法得以表现的载体又是汉字,古人从创造文字之始,远取诸物,近取自身,便是以朴素美学、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完成。所以我曾经由上而下,自甲骨文、大小篆、行、楷、草各体均有所尝试,试图追寻各体笔法之间的相同与差异。

近几年我将风格定位在“二王”一系,从纷乱的诱惑解脱出来,追求自然率性书写。而“二王”一系,自唐以后,虽代不乏人,但总体而言,日渐式微。清代碑学大兴,“二王”更是靡弱的代名词。时空转换,近年随着高清印刷出版物的增多,使我们所见古人碑帖无法想象。由是整个书法群体取法,或宗碑、或师帖,抑或碑帖结合,但都不能无视二者之存在。在我们这个想闭门造车都不可能的时代,“降伏我心”尤其必要。定位“二王”,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传承性大于创造性,没有传承,岂有创造!但“二王”又如星辰藻天,山重水复幻若迷宫,“二王”遗留法帖可谓一花一世界,形态多变而又共同传达着一种一以贯之的气质和笔性。所以我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二王”,如何“借”“鉴”是横在心中的一道坎。

张振虎作品

展览时代,今人为求







































白癜风工程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rk/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