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进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农业综合示范种植园区,两百多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西兰花、西芹等长势正旺,村民们正在劳作,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画卷。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差的贫困村。近年来,寺沟村通过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整合资源引导农民参与特色蔬菜种植和观光农业发展,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悄然改变了模样。
香菇敲开致富门
寺沟村坐落在焉支山北麓,属沿山高海拔干旱冷凉地区,全村户人。曾经,这里因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当地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
“受传统农耕思想束缚,大部分村民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在发展新型农业上畏首畏尾,村上没有集体资产。”寺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兴说。
年,寺沟村被列入山丹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随后,一场精准扶贫的行动就此展开。村上多次组织村社干部群众外出观摩学习,香菇进入了李玉兴的视野。“当时觉得种香菇肯定能行,可回村开大会一说要种香菇,却没人响应,很受打击。”李玉兴说,不得已他只好挨家挨户做动员,分析形势,鼓励群众转变观念,但群众还是有顾虑。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好样子。为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李玉兴决定自己先行试种。说干就干,他试种了多个香菇菌棒,经过细心照料,菌棒终于出菇了,按照当时市场价纯收入多元,村民们从他的试验中看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年春,村里成立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层架式钢架香菇大棚12座,预订香菇菌棒15万个,种植香菇1.2万平方米,并安装物联网温控系统,实现自动喷水,网络化管理。
“蘑菇是个好东西,带动了我们全村人致富。”村民刘佰成说。他是合作社的第一批社员,因视力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加上母亲常年患病,家庭开支大,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刘佰成开始种植大棚香菇。如今,他经营着1座蘑菇大棚、4座蔬菜大棚,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香菇让村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也打开了寺沟村设施农业发展大幕。
“三变”激发新动能
年,寺沟村因地制宜,依托前期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扩大示范园种植规模。
年,寺沟村紧抓“三变”改革契机,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贫困户长期闲置耕地,修建钢架大棚座,新建恒温库1座、高标准育苗室2座,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由合作社牵头,种植枸杞亩,将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新建钢架大棚,引导群众就近务工,逐步形成富民产业提质增效、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园区有蔬菜大棚座、优质杂果大棚57座,栽种辣椒、茄子、人参果、西瓜等各类瓜果蔬菜,平均每棚纯收入在元以上。”李玉兴说。村上还积极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建成了吨恒温库一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园区农产品贮藏保鲜问题。
寺沟村与企业签订订单,种植西兰花、娃娃菜,吸纳村上51户贫困户、92户一般户入股合作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棚上干活每天能挣60元,还能照顾家里,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村民高琴说。
抱团发展产业兴
比邻而居的范营村和寺沟村一样,也曾是山丹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
“两个村要是合起来种植面积就更大了……”去年,因收购商的一句话,让李玉兴和曾林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曾林走到了一起。从此,两个村产业抱团发展,共同致富。他们以两家合作社为主体,与收购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将村集体土地和农户撂荒土地利用起来,联合建成陈户镇千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种植了西兰花、西芹、娃娃菜等农作物。
“单靠一个合作社的力量,蔬菜产量少,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如今我们两个村合作,打造出口东南亚市场的西兰花基地,把产业规模做大。”对于抱团发展,李玉兴和王曾林底气十足。
高原夏菜成了寺沟村的致富产业,为保证果蔬品质、提高村民收益,村上规定,在种菜过程中施用农家肥,确保蔬菜无公害。同时聘请县上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使大棚蔬菜种植进一步标准化、规模化,越来越多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将寺沟村打造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使之成为山丹马场和焉支山景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旅游接待点和焉支山旅游线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李玉兴说。
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概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翟继宗摄
李玉兴为村民讲解采摘西兰花注意事项(资料图)
寺沟村异地扶贫搬迁居民点
来源:每日甘肃
本期编辑:陈蓉
责任编辑:马应举
审核:杨建刚
郑重声明版权归今日山丹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得随意改变标题及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或进入新山丹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ly/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