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张掖文化的精髓任积泉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7-10-3

宝卷文化——宝卷是流行在甘肃河西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其源头是“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绎佛经故事的变文”,俗讲变文的发展形成了河西宝卷。河西宝卷在张掖保存颇多,有据可查的有多种。从内容上主要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类;有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改编,神话色彩很浓,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有表达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有表述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有记叙佛教活动的,如《唐王游地狱宝卷》、《目莲救母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张掖流传的宝卷中最具价值的是产生于临泽民间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这个卷本共有19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构成,叙述了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年)至明崇祯九年(公元年)一位临泽姑娘由凡人成为道教仙人的过程。由于仙姑这一张掖土生土长的神仙的所作所为,寄托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行为的鞭笞。宝卷中反映的在张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因此《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又是一部反映自西汉至明末张掖历史的史诗,对研究张掖古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它的存在、发展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宝卷也是中国民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在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在张掖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认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百宝经。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用“念宝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翻然悔悟。宝卷在张掖人民群众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

社火文化——张掖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目前全市社火尚有50多种,张掖社火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张掖社火最普遍的叫法是“秧羔子”,它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打击乐有鼓、锣、铙、镲。除伴奏者外,舞者共17人。1人为领舞、指挥,头戴帽子,挂黑色老生髯条,穿圆领马褂,一手执波郎鼓,另一手执的道具各县区不一,有执灯笼的,有执膏药幌子的,有执花伞的。此角色选善于言辞而又活泼者扮演,在舞蹈进行的间歇间,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活”,俗称“卖膏药”,因而此角色名叫“膏药匠”。在舞完一个系列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观看对象唱歌词不同的颂歌,如“这里是个好地方,新打的庄子四方方。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丰收万担粮”。“秧羔子”的舞者分为四排,每排四人。第一排四人身穿马褂,扎靠腿,头戴钻天帽,一手执一羯鼓,一手拍打,因而叫“四鼓子”,也叫“四马角”(“马角”是党项话,意译为“巫汉”。可见“秧羔子”最迟起于西夏)。第二排四人是女角,叫作“四花子”,既“四个花丫头”,头戴花冠勒子,身穿彩色绸衣,下着绣花彩裙,一手执小堂锣,一手拿敲锣小板。第三排四人,武将打扮,画重彩脸谱,穿马甲,扎靠腿(也有个别地方因受戏曲的影响,头戴扎巾,而穿长靠),带虬髯,多数扎背护旗,少数仍保留着古代原型,扎腰护旗,四人两手各握一个两头尖的棒槌,因而又叫“四棒槌”。第四排两男两女,两男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饰为书童,高台县饰为道童,临泽县饰为丑,叫“囝囝子”,但都由十几岁的男孩扮演;两女各县市都饰为丑妇,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叫“侉儿”,临泽县叫“蛮婆”。“秧羔子”的舞蹈动作以跳跃为主,所以叫“跳秧羔子”。跳舞时,除乐队用打击乐伴奏外,舞者也各敲手中的乐器。“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照三星、钻四门、五盏灯、太极图、蛇脱皮、金钱吊葫芦、拜观音、倒栽葱、扎墙子、半边城、单辫子、双辫子等。张掖社火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甘州区的“春牛舞”、“黄河灯阵”,民乐县的“顶碗舞”,山丹县的“太平车”,高台县的“铁芯子”。

(原文刊载于张掖日报年83期)

长按识别







































白癜风能治好嘛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ly/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