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张掖人自己的文章张掖,文化的风帆扬起来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7-10-2

张掖,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这里,曾经气候湿润,湖泊密布,森林蔽日,水草丰美。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奔泻城西,哺育着狭长的张掖绿洲。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创造了张掖耀眼的农耕文明,成就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时至今日,张掖境内依然有各类湿地三百多万亩,沿黑河干流形成的河流湿地达六十二万亩,仅城区北郊就有保护完好的天然湿地三万多亩,使张掖成为名符其实的戈壁水乡、湿地之城,这在生态脆弱、戈壁荒漠遍布的广袤西部地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掖,有过辉煌的过去,呈现过历史的繁荣。它踞守在河西走廊的中部,扼守东西要冲,曾将丝绸古道的南北两线轻轻绾结于此,商贾云集,文化交融,极一时之盛。纵观张掖,它南有祁连雪峰,北有合黎峦嶂,两山夹峙的一马平川,阡陌纵横,沃野千里,将青藏高原的寒冷与内蒙古高原的干热远远地隔离开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取名的缘由,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其在历史上重要的通道地位。这个通道,既是经济的,也是军事的,更是文化的。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地方,像张掖这样曾被赋予了兴国安邦的重大使命?但而今,随着“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经济通道”等发展定位的确立,张掖再次凸显着“居中四向”独特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张掖的发展,不惟自身,更关系着国家全局的推演和变化。

不错,张掖从远古走来,挟带着历史的奕奕神采,背负着数千年沧海桑田的风雨磨砺,积淀着深沉厚重的文化特质。这里,曾是缔结中原和西域各少数民族的交接地带,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铸就了张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佛教文化犹为凸显。佛教是从丝绸之路东传影响中国最深远的外来文化,张掖有幸成为中国接触佛教的前哨。东汉以来,张掖长期为佛教盛行之地,留下了众多的佛教遗迹和文物,张掖是名符其实的“西域佛都”。如今,张掖城内依然保存着完好的西夏皇家寺院——大佛寺,其间供奉着亚洲第一实质就是世界第一的室内泥塑卧佛,更是张掖晓谕世人的一张亮丽名片。

有人说:“山川形胜,文化是灵魂;百业存续,文化是根本;时运兴衰,文化是基因。”这话一点也不为过。试看古往今来,举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县区、一个乡镇,如果缺少文化这个根因,在激烈竞争中要想生存发展,那将是十分困难的。但文化的发展却又总是不平衡的,正如一条河流,既有急流叠涌、浪花飞越,也有平缓的流淌,波澜不惊,然血脉却是永通的。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界生存地形不断发生变化的空间背景上,愈加突显出文化不可估量的意义。文以载道,道以化民。也许,这正是“文化”内涵的本源所在。

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人们对文化越重视。反过来说,文化越发展,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如今,全国各地纷纷发掘、搜救、整理本地文化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已蔚成风气。张掖文化资源丰富,能与之相比者,在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屈指可数,倘若闲置不用或任其流失、不加整理,既有愧于时代,也有愧于先贤,更有愧于张掖50万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因此,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张掖经济快速发展;以文化之无形驾驭有形,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不事张扬,新局一开,这当是张掖腾飞的有力翅膀。

或许,退后二百里,你才会看到大山的高峻雄伟;逝去一千年,你才能体会出历史的博大精深。那么,今日张掖,得天地之灵气,汇人文之瞻博,借生态建设之雄风,地方文化振羽高翔,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期待,张掖的明天,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生态特色将更加突出,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