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张掖五行塔金木水火土的来历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18-10-2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据《甘州府志》记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在“半城塔影”中,比较著名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存的只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楼阁式塔,土塔与金塔建在大佛寺内。

据吴正科先生著《大佛寺史探》记载:“迦叶如来寺之金塔,铜质镏金,铸于唐代,而金塔所在的古台则更为久远,唐以后或称金塔古台,史志无考。自赵显诗句看,至宋元别称黄金台。”直至明代,古台和古塔仍是孑然独立,被隔在北庑之后,几乎被人们遗忘。金塔在这个时候也被人们称为万寿塔,体形矮小,高不足丈,并不被僧信所重视,直到明正统六年,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慧眼识宝,万寿金塔及古台才得以名噪一时。

兴建金塔殿碑文

敕赐弘仁寺,旧名迦叶如来寺。永乐年间重建既备,正统六年季春欲建禅堂于北庑之后,旧有万寿塔基址高丈许,平治筑地于其上,发出旧塑佛四尊,各向四面坐,菩萨为主者八尊,又有镇塔舍利,用玛瑙盒盛贮,及七宝等物,俱不敢动移。

钦差镇守甘肃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同左少监李贵,总兵官宁远伯任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曹翼,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任启、刘广等,京都备御都指挥昌英、马亮暨大小官员耆老人等,共发誓愿,重新兴建宝殿于塔基上。铸铜佛三尊奉安殿中,铜塔置于殿顶之上,特镌石为记。并置原镇宝物,再增添舍利宝贝以银盒石函盛贮,埋藏于殿基之下,用祈境土奠安,风雨顺时,百谷丰熟,人安物阜,万事吉祥如意,以示后世之人,庶不失阖境守土官员兵民众庶兴建之诚心云。

正统六年岁次辛酉夏五月十九日记

金塔

位于大佛寺内卧佛正殿北侧(即新迁二郎殿处),明代以前为万寿金塔塔基,塔基高丈许,有铜质古塔一座,塔顶方形斗拱,系亭阁式单层方形塔。明正统五年(年),大佛寺欲在此建一禅堂,整修塔基时,掘出旧塑佛像四尊,菩萨侍立者八尊,又有镇塔宝物近五百件。当时御马监太监王贵等官府官员出面捐资兴建宝殿于塔基之上,另铸造铜佛三尊供奉殿中,将原有铜塔置于塔顶之上,故称金塔殿。

(民国时期金塔殿)

每当朝霞初上,金光灿灿。民国17年(年),金塔殿三宝铜佛及殿顶铜塔被盗。年,石函被盗,按石碑记载,石函内共贮二千四百余件宝物,事后政府追回六百余件,呈交省博物馆收藏,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五枚波斯萨珊王朝币,是我国古代与波斯贸易往来的见证。

木塔

坐落于甘州城内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又名万寿木塔,寺院原名为万寿寺,创建于北周,据《甘州府志》记载:万寿寺前五代后周时已有之,隋开皇二年(年)重建,唐尉迟恭监修,明永乐年问(--年)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年)提督孙思克同高孟维修,寺内原有山门、大殿、陪殿、藏经楼(又名黑楼)、方亭等,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的木塔)

大殿内有三尊六朝铸造铜佛像,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有为观音及大势至菩萨像,各身高2.5米,现只有一尊,保存在甘州区博物馆,该寺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楼长27.4米,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以木构栏。木塔原为木构,据碑文记载:元时所见木塔为十五层木构塔,下有地窖,地窖中心直立一根铁柱,下接铁座,上承塔顶,人站于铁座上用力搬动铁柱,就可将全塔旋转。现存砖木结构塔,系民国15年(年)重建,塔身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外檐系楼阁式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塔身内壁是砖砌,各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用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连结,浑然一体。

塔内新设铁质楼梯,供人攀登,可倚栏远眺。整座塔构制精细,高大巍峨,别具风格,雄伟壮观,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

水塔

位于城北门外三里多路的白塔寺内,又名白塔,创建于明代宣德年问,天顺六年(年)维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年)重修。

(20世纪50年代的水塔)

塔身高20余米,巍峨耸立。塔后有良田万顷,附近又多园林,春华秋实,点缀成景,一片绿野,清爽宜人,可惜水塔已毁。年2月,甘肃省批准将张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文庙迁入白塔寺,作为农校永久校址。

火塔

位于城南门外崇庆寺内,相传是为一高僧喇嘛死后火化而建的塔。据记载,崇庆寺初名“重兴”,西夏永安元年(年)建,明天顺七年(年),宣城伯卫颖修。清代僧人卜舟在该寺内墙壁上题诗一首:“淹留桑梓几经年,今日乘风幸得迁。鸟适高枝因避弋,鱼潜深水为逃筌。支么尚牧筇山鹤,慧远曾栽卢岳莲。戎旅难羁弋世客,振飞锡杖人云天。”

(20世纪50年代的火塔)

寺在清末有完整佛像,皆嵌以紫红宝石,夜间闪烁如小灯。民国年问迭次在此驻扎军队,尽将宝石盗走,寺也荒废,唯有古塔巍然耸立,塔身高约20米,内用土坯,外用砖砌,四周绿野,清静宜人。

土塔

建在大佛寺后,原名弥陀千佛塔,相传葬释迦慑摩胜骨灰,至今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外表通体为白色,呈覆钵体,为砖块、土坯混造、土木结构的喇嘛教式塔。初建于明代,据《甘镇志》记载,以为迦叶遗迹,是甘州五行塔之一。其形具有北京妙应寺白塔之造型,塔的突出特点是在第一、第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这是其他同类型塔所没有的,民国16年(年)地震时顶部被毁。

(的土塔)

年,张掖县政府拨款,由文化部门根据原状进行修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为33.37米,建在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之上有三层须弥座,中问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上下两层台座上各立着四个小塔,再上是覆钵形塔身,塔身上又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五个小龛,其中三问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置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再上是直径4米的木质网盘,网盘上中央置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公斤,网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又悬风铃一个,清风徐来,铃声叮当。

张掖城内早年的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这五座宝塔,正好应了古老的“五行”之说。按照“五行”之说,木立东,火锁南,金坐西,水镇北,土居中。奇怪的是张掖五塔所处的位置与“五行”之说不合,这五座塔并非建于同一时代,最早建的是木塔,建于北周,水塔、火塔、金塔均建于明代。金塔居中,木塔在西,水塔在北,火塔在南,土塔在东。五塔原来都各自有自己的名字,铜塔金光灿灿,被称为金塔,万寿塔是木质结构的,人们习惯于叫木塔,弥陀千佛塔是砖土结构的,人们习惯于叫成了土塔。有了城内的木塔、土塔、金塔,将城北著名的白塔寺内的白塔定名为水塔,将城南崇庆寺内的佛塔定名为火塔,有人将“五行”附会于这五个塔上,于是凑全了“金木水火土”五塔,与五行相对应,以寄托美好愿望。

来源:梦西游文旅

丝路小哥

赞赏

长按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中科医院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