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二”部署,实施“六六”战略,加快转方式促增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运行情况
年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双创”示范带动等因素作用下,全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4亿元,比上年增长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完成年初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9.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6:27.5:4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为43.93%,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万亩,增加3.59万亩,增长1.27%。其中:夏粮面积.95万亩,减少0.94万亩;秋粮面积万亩,增加4.53万亩。粮食总产量.79万吨,增长2.43%。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玉米制种面积.68万亩,增加10.62万亩;蔬菜面积41.64万亩,减少1.59万亩;油料面积37.86万亩,减少0.26万亩;中药材面积23.55万亩,增加1.05万亩。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猪出栏74.99万头,下降5.97%,猪存栏67.85万头,下降4.02%;牛出栏25.42万头,增长5.28%,牛存栏65.61万头,下降0.08%;羊出栏.16万只,增长5.28%,羊存栏.24万只,下降3.38%。
(二)工业经济回升趋稳。工业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回升态势总体运行平稳,增速保持在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工业增加值70.62亿元,增长8.4%,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7亿元,增长8.4%,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长11.3%,制造业增长5.1%,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4.5%。企业资金流动性和经营效益有所好转。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1%,产成品库存下降2.6%,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减少0.23元,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分别下降4%和0.3%。工业用电量增速与工业经济的匹配性、协调性增强。工业用电量一季度增长10.8%,上半年增长12.4%,三季度增长12.6%,全年增长15.4%,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三)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文化旅游产业强劲增长带动下,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旅游产业持续发力,文化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1%,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8.5%,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着力打造文化战略平台,加快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快递业迅猛发展,累计投递量完成.32万件,同比增长93.2%。第三产业规模总量及增速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增长9.3%,增速比整体经济快1.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46.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为52.8%,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11.8%。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际开工建设各类项目个,完成项目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万元以上联网直报项目实际开工建设项,完成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居全省首位。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一、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第一产业投资47.02亿元,同比增长39.7%;第二产业投资.23亿元,同比下降11.3%,供给侧改革和资源环境约束双重发力,采矿业投资下降65.8%,电力行业投资下降29.6%,致使工业投资下降10.5%;第三产业投资.47亿元,增长25.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8%,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82亿元,同比下降3.2%。
(五)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比上年增长9%。城乡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亿元,增长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8亿元,增长9.4%。商贸各业竞相发展,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9%,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4.3%,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4.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6.4%。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6%,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8.2%,家具类同比增长67.5%。
(六)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11.1和5.3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58.26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4.3和7.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1.25亿元,增长7.4%;非税收收入27.01亿元,增长13.2%。财政支出.62亿元,增长14.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亿元,增长18.1%。一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等财政八项支出93.32亿元,增长28.8%。
(七)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亿元,同比增加10.62亿元,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78亿元,同比增加70.25亿元,增长14.5%。存贷比例达到96.73%,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农林牧渔业贷款.0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34.38%;工业贷款94.85亿元,占17.07%;建筑业贷款36.99亿元,占6.66%;批发零售业贷款62.42亿元,占11.23%;住宿餐饮业贷款8.05亿元,占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19.84亿元,占3.57%;房地产业贷款14.14亿元,占2.54%;个人贷款84.41亿元,占15.19%。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双创贷”“助创贷”“助保贷”等新型助创金融产品作用显现,发放贷款6亿多元,成功申请到位支小再贷款5亿元。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和就业援助力度,就业形势稳定,全市新增就业2.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7.6%。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