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古代战争遗迹探讨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战争是极端的行为,战争的产生是由主导者为了自己或者集团的利益而发起的行为,这种获取利益的行为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得。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往往与战争发生地所处的战略位置、人口、资源有密切的关系。
张掖战争的基本情况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理位置优越,祁连山耸立于南,龙首山屏障于北,黑河流贯于中,流域为河西最大的绿洲沃野素有"金张掖"之美誉。为东西南北交通要冲之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张掖在夏、商、周时期为戎羌居地,春秋至秦为乌孙、月氏之牧地,西汉为匈奴占据史称为匈奴右地。西汉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同卫青率领汉军打败匈奴,张掖归入汉朝版图,设置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为名。自汉以后的各个朝代,分别有乌孙、匈奴、卢水胡、吐蕃、突厥、回鹘、党项等部族先后割据占领。张掖的历史,就是多民族部落之间战争的历史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历史上在张掖发生的比较大的战争和军事活动分别是:
1、西汉初期,匈奴武力驱逐月氏占据张掖。
2、汉武帝时,张骞经过张掖出使西域招月氏、乌孙共御匈奴。霍去病同卫青率领汉军打败匈奴,张掖归入汉朝版图的争夺之战,期间有将军李广率18万在张掖驻扎;李陵带领士兵在张掖训练及出居延击匈奴败绩而投降的历史记载。
3、东汉时期至三国时期,汉、匈奴、羌、鲜卑相互征战占据张掖。至三国时张掖郡归属曹魏。
4、两晋南北朝时期至隋,主要是张掖割据军阀和武威、酒泉等地割据军阀势力之间的争斗和与鲜卑、突厥等部族的争斗。张掖主要控制在汉民族手中,期间还发生了隋炀帝杨广在张掖焉支山下会见西域27国使节等事件。
5、唐朝时期,主要是唐军与突厥、吐蕃、回鹘部族之间的战争,期间有唐朝中后期吐蕃攻陷张掖后统治80年,唐朝末期回鹘占据张掖,统治长达年。
6、五代、宋、元时期,主要是回鹘、契丹和西夏部族之间的战争,期间西夏统治张掖年,修建卧佛寺于甘州城内。成吉思汗率大军入河西,攻占张掖。
7、元朝时期,主要是蒙古守军与西域各部族和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期间蒙古可汗国在甘州设置甘肃路总管府。元朝在张掖甘肃行枢密院,是西部地区的最高军事统率机关。期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途径张掖,因战争道路被阻,居留张掖一年。元朝期间开始大规模发征汉军在张掖屯田。
8、明朝时期,主要是汉族守军和青海、新疆地区的各部族之间的战争,期间防守青海鞑靼部落和吐鲁番部众的战争为比较大的战役。明末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克张掖城,斩杀4万余人。明朝开始兴起大规模的修建边墙、城寨、烽燧热潮。驻军大规模屯田,驻军三分兵力守城、守边,七分兵力屯田。
9、清朝时期,主要是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大的战争有清朝初期的回民反清起义和清朝末年的回民反清起义,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清军平定新疆准葛尔部落叛乱,祁连山藏民出扁都口的叛乱,左宗棠进军新疆等。
二、战争设施遗存
张掖西南为祁连山脉,东北有合黎山,中部为海拔一千多米的倾斜平原,为宽98公里的走廊。境内有东西走向的古丝绸之路,向南出扁都口可以进入唐蕃古道,向北出人祖山口经甘北古道可以到达包头、张家口一带。是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南北各民族荟萃的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遗存较多。
甘州古城
城池是最早出现的军事设施,现在的城池遗存仅剩甘州老城东北部的古城墙遗存和城中部的"镇远楼","镇远楼"为古代张掖城里的作战指挥中心。
扁都口关隘
扁都口为位于祁连山中段,是河西走廊向南翻越祁连山脉的重要关口,地形险要,为甘青咽喉、丝路要冲,是河西走廊天造地设的南大门。从谷口到俄博岭,有20多处险关要隘,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在其附近修筑营盘,设置关卡,驻兵防守,至今土牛城营盘、台子坡营盘、西双营盘、东双营盘、大墩营盘、俄博营盘遗迹犹存。
山南关关隘
张掖北部有山称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关,今称人宗口,为历代张掖北部民族部落入侵张掖的必经之地,为军事要冲。历代都在此地派兵戍守,成为防护甘州城的北部重要军事据点,至清末,此地尚有戍兵徼巡。是通往平山湖大峡谷的交通要道。
长城和烽燧
张掖为战略要地,在古代建有的大量军事设施中,规模最大最多的就是长城和烽燧。张掖境内汉长城和明长城并存,烽燧星罗棋布。
汉长城,也称"汉塞"。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朝主动出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等地区,迫使匈奴退居大漠以北。此后,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为防御匈奴南下入犯,保卫边疆,维护中西交通,汉朝在河西修筑大量边塞设施。张掖境内的汉长城大体沿龙首山、合黎山南修筑,全长约公里。共有三段:一是山丹段,由永昌进入山丹县后,向西北方向延伸,经绣花庙,过峡口,又经山丹城北到九号地转向西行,再经十号地、大墩庙,到东乐乡西屯村,折向北行,上东大山(龙首山),至烟墩口入甘州区地界,全长公里。基本上为堑壕,部分为黄土夯墙。除堑壕、墙垣外,西屯村北至烟墩口,有烽燧相望,而无城壕相连。山丹境内的烽燧很多,一般"十里一墩",布列于荒漠草滩之中。残高大多为7-13米,气势雄伟,一望无际,蔚为壮观。二是甘州区和临泽县段,长城进入甘州区境内后,沿龙首山(东大山)南坡西北行,经过东山寺口子,人宗口、加岭墩等地,至北大山南,进入临泽县。继续西北行,越炭山沟、三叉河,经板桥乡北部之岳王楼、壕洼,进入平原绿洲一带,继续经平川乡高家墩北、贾家墩,进入高台县境内。汉长城在甘州区境内长40公里,在临泽县境内长54公里,甘州、临泽境内的汉长城,主要是利用东大山、北大山险峻地势,间以烽燧、关隘形成屏障。在临泽板桥以西,或掘堑壕,或筑城垣,,在黑河北岸向西延伸。因这一带是绿洲地区,农业活动频繁,绝大部分堑壕、城垣已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平为农田,地面形迹难以寻觅,只留"壕洼"、"墩"等名称。而当地的老农对以前的城墙和壕沟,仍知其所在。
明长城也称"边墙",山丹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都有遗存。一般距汉长城米的一些地段就修筑有明长城,明长城在市境内长.7公里。明代在加固修建长城的同时,在祁连山北麓的白石崖、扁都口、酥油口、大野口、梨园口等地,依不同山势,或设木栅,或挖沟堑,或筑边墙,筑有"防御设施"。
烽燧又称烽墩、烽堠、亭障、烽火台、烟墩、墩台,既是古代驻防军队的观察哨所,又是军情警报的传送站。全市现存烽燧千余座,汉代起各个朝代都有修筑,修筑最多的是明代,其次是汉代和清代。这些烽燧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地分布在龙首山、东大山、合黎山、祁连山北麓中段的各山口、要隘、制高点和丝绸古道、堡寨、村庄附近。布局走向大致为东西和南北走向。烽燧按其作用和类型主要分为兵墩和田墩。兵墩司守望,防止敌人进攻;田墩守备清野,通讯联络。烽燧形制平面方形,立面多呈覆斗形,有夯土板筑的,也有土坯石块砌筑的。有些夯土筑的烽燧,内部穿插有韧木,夹有草绳、木楔,四周有壕,有列障。房基、旗墩。明代烽燧多建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据高台县长城烽燧出土的明代《兵守火炮号令》云:"发现敌十名以下,白天燃柴一堆,放炮一声,黑夜举火一把,放炮一声;发现敌十至百名,白天燃柴二堆,放炮二声,黑夜举火二把,放炮二声;发现敌百骑以上,白天燃柴三堆,放炮三声,黑夜举火三把,放炮三声;发现敌千骑以上,举火,放炮相连不断。"由此可见明代张掖境内烽火制度的基本规定。按规定:敌军一旦来犯,最先发现敌情的烽墩,立即施放烟火,临墩望见,也放起烟火,这样一墩接一墩,一直传到指挥机关;指挥机关得到情报,立即作战斗准备,调兵遣将,支援一线守军,居民也立刻进入堡寨躲避。如遇大队敌军进攻,烽火要一直传到朝廷。
"营"、"堡"、"寨"
"营"、"堡"、"寨"分为军堡(寨)和民堡(寨)两种,还有许多"营"、"屯",也都是筑有围墙的军营和屯寨。堡内一般都有水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有些堡寨的主墙以外,还筑有一道较矮的外墙,称"羊马城"或"外圈子",以圈养牛、羊、驴、马,以供屯团军士给养和使用,躲避敌人掠夺。这些都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张掖修筑堡寨始于汉代。西汉时,从中原移民河西,称之为"实边"。当时。匈奴屡屡入犯边疆地区,掠夺人畜,斗争形式很紧张,很残酷。这些千里徙来"实边"的人民,要一面开荒种田,一面守御边防,首先要修筑坞堡,以作安身立命的处所。至今,河西地区还遗留着汉代的一些坞堡遗址。由于堡寨能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保障,因而,每次战乱前后,都会出现修筑堡寨的热潮,规模最大的要数明代。明初设立卫所,实行屯田制度,以屯养军。卫所下设屯堡、屯寨。这些屯堡、屯寨都是各营、卫、所屯田的士卒修筑的。他们被分配到各堡、寨屯田,平时种地,战时以堡、寨为据点作战自卫。同时,又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迁徙大批移民来张掖各地,开垦荒地,屯田生产,充实边防。这些移民也都修筑堡、寨,以为居所,且耕且守。明代堡、寨,大者可容百户以上,小者可容数十家。这种寓耕战于一体的制度,对于巩固边防,开发西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张掖地区共有官堡百余座,民堡、民寨数百座,有些堡、寨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因失去防御作用,逐渐被拆除,目前只有个别堡、寨保留下来,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文化、传统、习俗遗存
战争是为了争夺和巩固统治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而文化、传统、习俗则是在残酷斗争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约定俗成。张掖地区群众的很多文化习俗都与这一地区不同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残酷战争有着必然的联系。各种复杂的军事活动和斗争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地名遗存
地名是一个地域内地理特色、生产文化和历史沿革的镜子,也是军事斗争的镜子。分析张掖境内现存的乡镇和建制村的名称,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历史遗存的军事设施和军事活动而来。
"城"、"堡"、"寨"、"营"、"屯"是汉代以来,历朝历代修建的用于防御和屯田而驻扎军队的军事设施,后被成为了当地居民和移民及屯田定居的留守官兵大量仿造和居住的民用建筑物,成为遍布在张掖广大地区的民用住宅,留下了大量的以"城"、"堡"、"寨"、"营"、"屯"为名称的地名。经过简化,全市目前共有以"城"、"堡"、"寨"、"营"、"屯"为名称的乡镇9个,分别为甘州区的党寨镇、花寨乡;临泽县的倪家营镇;高台县的罗城乡、骆驼城乡;山丹县的霍城镇、大马营乡;民乐县的三堡镇;肃南县的皇城镇。共有以"城"、"堡"、"寨"、"营"、"屯"为名称的建制村个,分别为甘州区的小堡子、兰家寨、訾家寨、黑城、柳树寨、梁家堡、八里堡,徐赵寨、哈寨子、东王堡、繆家堡、付家寨、贾家寨、管寨、汪家堡、上寨、下寨、党寨、雷寨、宋王寨、小寨、二十里堡、陈寨、太平堡、古城、高寨、符家堡、杨家寨、甘城、张家寨、金城、下堡、白城、郎家城、贺家城、帖家城、明家城、苗家堡、花寨、余家城、新城子、滚家城、郭家堡、上堡。临泽县的东寨、西寨、兰家堡、黄家堡、古城、大寨、亢寨、古寨、倪家营、下营。高台县的南寨子、寨子、朱家堡、西八里堡、胭脂堡、骆驼城。山丹县的十里堡、高寨、马寨、孙营、芦堡、三十里堡、王城、范营、孙营、丰城、巴寨、下寨、上寨、山羊堡、西屯、城西、城东、大寨、小寨、马营、城南、花寨。民乐县的八卦营、姚寨、总寨、牛顺寨、黄青寨、费家寨、叶官寨、李尤寨、里仁寨、山城子、库陀寨、全家营、徐家寨、任官寨、下二坝寨、三堡、四堡、赵岗寨、韩家营、吴油寨、王什寨、新天堡、太平寨、山寨、李寨、薛寨子、钱寨子、二寨、三寨、城南、城东、闫城、左卫寨、岔家堡、马蹄寨、毛城子、克寨子、左卫营、武家城、张满寨、涌泉寨、双营、屯粮寨、刘信寨、高寨子、顾寨子、贾西寨、张明寨、上翟寨、下翟寨、东寨子、西寨子、马营墩、铁城子、松树寨、顺化堡、宗家寨、旧堡、油房寨、曹营、土家城。肃南县的西城、营盘、皇城村。
烽燧是古代驻防军队的观察哨所,又是军情警报的传送站。烽燧一般也和城墙连在一起,或挖沟堑,或筑边墙,筑成"防御设施"。全市现存烽燧星罗棋布,纵横交错。以烽燧命名的地名随处可见。全市目前共有以"墩"、"壕"、"沟"为名称的乡镇2个,为甘州区的新墩镇、梁家墩镇。共有以"墩""壕"、"沟"为名称的建制村个,分布为甘州区的李家墩、大沟、五个墩、南沟、下利沟、寺儿沟、东沟、梁家墩、刘家沟、中沟、新墩、烟墩、杨家墩、陈家墩、沿沟、甲子墩、韩家墩、庄墩。临泽县的五里墩、贾家墩、壕洼、墩子、汪家墩。高台县的墩仁、五里墩、边沟、古城沟、官沟、沙沟、张家墩。山丹县的五墩、新墩。民乐县的雷台、马营墩、冰沟台。肃南县的贺家墩、墩台子、青台子、南沟、二道沟。
驻军,历朝历代在张掖都有驻军,目前仍然遗留有部分驻军的遗迹。明朝在甘州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卫,各卫掌管五千户,兵员2左右,马余匹,分驻主城及东古城、黑城、花寨、龙首、甘浚、靖安、平川、板桥、四坝、红崖、洪水、红泉等12堡。留下建制村地名的有甘州区的中卫村、马站村、马均村;临泽县的马郡村;民乐县的左卫寨村、左卫营村、双营村。
屯田,自西汉时霍去病西征,匈奴降汉,河西走廊地区人烟稀少。西汉政府置田官吏卒,徙民垦殖,中原人口开始大规模进入张掖。后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边防,移民实边,进行民屯、军屯,规模最大的为唐代、元和明代,唐代大规模开发河西,实行军屯,每年发山东丁壮为戍卒,到河西屯田,军城戍边;元朝时元帅刘恩率汉军万余人留屯甘州;明代肃王朱楧督甘州五卫军屯。因为军屯和民屯,留下了大量的以多名屯田留守军士的姓氏为痕迹的地名,如甘州区的龙渠乡什八名村,就是因当时有十八名军士在此驻守和屯田而得名;其次还有甘州区的宋王寨村、徐赵寨村,是以两姓居民军屯或民屯;再次的如张家寨等,是以一姓居民军屯或民屯。临泽县的张湾(王)村,高台县的王马湾村,山丹县的张湾(王)村、朱湾(王)村、王城(陈)村、吴宁村、民乐县的李尤寨村、里(李)仁(任)寨村、韩武村、周陆村、高郝村、彭刘村、柳谷村、杨坊(方)村、张宋村、张满寨村、吴油(尤)寨村。张明寨村、高寨子村、顾寨子村等都是如此。
饮食习惯遗存
由于张掖地处各民族部落交融地带,各民族和部落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烽火时起时熄,连年争战不断,张掖居民的饮食也是具有明显的符合战争和实用的习惯,讲究快做、快吃、快饱,有饭菜吃饱了不易饥饿的特点。比较有名的饭菜主要有:
手抓肉:是张掖人最常见的肉食品,一般是把羊、牛、猪宰杀后,简单的切块,直接放入大锅中水煮,只加入干姜、干花椒、干草果等少许调料,煮熟后捞出,直接用手撕取,蘸上盐末,就着大蒜食用,肉吃到七八分饱后,再盛上热汤,泡上锅盔馍馍或者在汤里煮少量的面条继续吃,直到彻底吃饱为止,一般这样的一餐饭至少能维持三个时辰(六个小时)不饿。
搓鱼子:是张掖人最常见的面食。把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并反复揉好,由众人用手掌搓成两头尖的小鱼状,在水中煮熟的过程中加入绿色蔬菜,捞出后加入用肉末、豆腐末和淀粉勾调成的卤汁,再加卤肉等荤素菜。吃饱后可以保证军士两、三个时辰都不饿。特点是搓搓鱼子时要用很多人力才能完成,适合军队等人多的团队制作和食用。
炒炮:是张掖人最常见的面食。把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并反复揉好,做成醒面,由众人围在大锅边把面揪成炮仗大小扔进水中,同时放入部分绿色蔬菜,煮熟捞出后加入用肉末、豆腐末和淀粉勾调成的卤汁,再加卤肉等荤素菜。吃饱后可以保证军士两、三个时辰都不饿。特点是揪面炮仗时要用多人完成,适合军队等人多的团队。
灰碱面:用戈壁荒漠上的蓬灰草用火烧成蓬灰,把烧好的蓬灰用清水溶解澄清,用澄清的水和面,用擀面杖把面擀薄,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长条。用水煮熟捞出后加入大蒜末,醋、油辣椒调料,再佐以卤肉等荤素菜。吃饱后可以保证军士两、三个时辰都不饿。
锅盔:用事先留下的酵面发面,再加入胡麻油等植物油充分揉好后做成大小不同的形状,放入专门用泥土砌成的炉子中用大的柴火烧烤,烤熟后晾干。这种食品即使在盛夏也可以放一个月以上不发霉变质,适合士卒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炒面:把各种豆子、大麦、小麦等炒熟后混合,用磨磨成面粉,装入布袋随身携带,可以随时取出加入奶茶或者热水食用,是行军作战的必备品。在张掖的重要戍边关口扁都口下就有一个村子名叫炒面庄,扁都口大规模的驻军和行军打仗,使炒面庄村成为为戍边军士加工炒面的主要场所。
建筑物遗存
高总兵府,位于甘州区民主西街西端。为清代张掖人高孟府邸。高孟为清康熙年间凉州镇总兵。宅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包括照壁、大门、一堂、二堂、三堂,东西配楼、后楼、花园,民国及解放初期,陆续拆除了照壁、大门等建筑,现存两座殿堂及东、西、后楼。主楼与配楼之间有天桥相通,四周绕有木构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督军门署,俗称大衙门,位于甘州区大衙门街中端。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康熙年间改称提督军门署。现已经完全拆除,仅遗存一条街道名称曰大衙门街。
明朝兵部尚书王遴视察"山南关"碑记,碑上内容为:
题人祖山赠春泉廖中丞
直北大山,正人祖山,乃一方之镇。其偏西麓者人祖山口,非人祖山也。
河西诸山此最尊,天生奇绝护中原。
蜿蜒势控三夷远,突兀雄联五岳蟠。
几见王师劳异域,独将灵秘报皇恩。
瞻依不尽东归去,引领时时向玉门。
巡抚甘肃赞理军务都察院都御史·汝南·廖逢节书(春泉为廖逢节字)癸酋季春望日立(明万历元年三月十五日立)
按:王遴,字继津。明代直隶霸州(古北平)人。嘉靖进士,曾官至工、户、兵三部尚书。卒谥恭肃。他在万历元年(癸酋)三月十五日巡视甘州人祖山边关时,与陪同他巡视的甘肃巡抚廖逢节作诗唱和,并刻石纪念。当时王遴为兵部左侍郎。
医院,近现代革命纪念地,年由基督教爱国人士高金城创建。年代中期,高为营救红西路军将士而来张重新开设,先后营救出中共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和多名红军战士。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姑娘坟,扁都口是河西走廊向南翻越祁连山脉的重要关口,地形险要,为甘青咽喉、丝路要冲,是河西走廊天造地设的南大门。这里有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姑娘坟。当地相传是当年隋炀帝出扁都口时,和他一起出行的姐妹在祁连山中冻死而埋于此。但没有可靠的记载。况且如果是隋炀帝的姊妹,应该叫公主坟而不是姑娘坟。可见这种传说不可靠。
张掖北部有山称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关,今称人宗口,为历代张掖北部民族部落入侵张掖的必经之地,为军事要冲和防护甘州城的北部重要军事据点,在这里也有一处坟墓名曰姑娘坟。
由于这两个重要的关口都是张掖古代最主要的战场,历来都是各民族和部落首领领兵在这里驻守,这两座坟墓中埋葬的可能就是部落首领的年轻家眷,死于战争和其它原因,由于死亡时年级不大,部落首领的身份又很高贵,所以死者被掩埋于这两处并称此两个地方都为姑娘坟。
其它遗存
语言,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张掖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如果逃学的话,会被人骂作"拾狼粪的",意思是长大以后只能干给烽火台拾柴、拾粪等的最低端的活,仅能混口饭吃;如果惹祸的话,会被人骂作"挨刀的"、"短命"。因为军队中就有一部分"拾狼粪的士卒",战场上年纪轻轻就被刀砍杀的人也不少,这些骂人的常用语都和这里的战争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穿戴,至到上世纪中期,张掖人的冬季穿戴仍然称作"大腰棉裤"、"鼓袄"、"皮袄"。"大腰棉裤"是很宽松的棉裤,用一根裤袋扎紧;"鼓袄"也是宽松式的大襟棉袄,用一根宽带子在腰部扎紧;"皮袄"是用羊皮做的大衣,一般披在身上或折叠好随身携带。在民间,也常见这样的穿着。这样的穿戴非常适合行军打仗。这些穿戴和这里的战争环境有很紧密的联系。
战争是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暴力手段。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中使用的各种兵法和诡计穷尽了人的智慧和手段,战争遗存可以再现当年战争的残酷,展现辉煌壮观的历史场景。在张掖,看见蜿蜒的长城和星罗棋布的烽燧,远望戈壁荒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自然而然就会进入你的脑海。步入堡"、"寨"、"营"为名称的村庄院落,历史的穿越感也会自然流露。张掖,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有着无穷的魅力。
主要参考书目:
李贵清主编《中国战争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3年1月。
郝成铭主编《甘肃省志o军事志》第十卷,甘肃人民出版社
(清)杨春茂著、张志纯等校点《重刊甘镇志》,甘肃文化出版社
(清)钟庚起著、张志纯等校注《甘州府志校注》,甘肃文化出版社8年6月。
(民国)白册侯、余炳元著,施生民校点《新修张掖县志》
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张传玺主编《中国通史讲稿》上、中、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厚安、吴廷祯主编《悠久的甘肃历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掖市委员会编《张掖文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州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张掖市(甘州区)文史资料》5-10辑
刘文浩主编《张掖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11月。
甘肃省民政厅编《甘肃省行政区划资料汇编》8年。
单浩强主编《甘州区军事志》9年。
作者:何建国
编辑:王晓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jj/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