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导读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它既是地理上的一条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阳关和玉门关,四郡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甘肃”这个名字是取自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名的的首字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之地。
1
河西走廊在哪里?
河西走廊,在甘肃省西北部。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附近(一说星星峡附近),全长公里,最窄处数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西北至东南走向,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北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合称北山),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故得现名。
河西走廊南北连接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东西沟通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过乌鞘岭,再过古浪峡到西凉(武威郡)那就是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幅员辽阔的平原),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在祁连山4,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
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东端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西端瓜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在: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联系我国东部地区与新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重要经贸通道,其中嘉峪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现在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兰新铁路线)经过此地。
2
河西走廊自然特征
01喜马拉雅运动时,受地壳运动影响,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米左右。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02河西走廊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春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在冬季的河西走廊,空气寒冷而干燥,完全感受不到夏季的湿润,更看不到郁郁葱葱的夏季牧草。
祁连山区各段降水不同
祁连山是由一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的大山组成,祁连山西段地势很高,由于祁连山处于不同的气候区,降雨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因为祁连山的东部处于季风的作用区,主要降水来源是东南季风,降雨相对丰富,西部的祁连山由于降雨稀少,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呈现出荒漠的景观。
甘肃气候复杂,我国五大气候拥有其四
甘肃省干湿度类型多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降水(湿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03祁连山高大的山体发育着诸多冰川,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区内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
祁连山发育的冰川每年夏季消融,形成冰川径流,成为这几条大河的源头。但冰川融水在河流的全部水量中只占一小部分,河流水的主要来源是山区的大气降水。山区降水经过蒸发、下渗、植被截留等,剩余部分汇聚于河道,到达出山口时,径流达到最大。径流出山后以地表水与地下水两种形式相互转换,在山前地带河水会大量入渗补给地下水,到冲积扇缘后又会以泉水形式溢出,汇集成泉流入河道,在盆地内再度转化为地表水,河西走廊的绿洲大都是在这样的盆地区域形成的。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位于东段的石羊河水系。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三大河,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河全长公里,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位于中段的黑河水系。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区域内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位于西段的疏勒河水系。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全长公里,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疏勒河在史前曾注入新疆罗布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今尾间已退缩到安西西湖一带。河流补给为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及山区降水。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3
河西走廊其它
01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再加上多山前冲积扇和河流冲积平原,多绿洲分布,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最重要农业区,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河西走廊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农业发展的条件:晴天多,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河西走廊因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宜种植葡萄,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葡萄产量丰硕,可望成世界葡萄酒板块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发展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业生产的区位:
有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光照和热量充足,温差大。
不利:水源紧张,气候干燥,风沙危害(或沙化、盐碱化)严重。
河西走廊素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基地,形成“企业+基地”的产业化制种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链条。所繁殖的种子籽拉饱满,水分低,发芽率高,正常情况下种子能储藏4年,发芽率仍保持在90%以上。
1这里发展制种的主要气候优势有哪些?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高,气温低,玉米生育期延长,增加产量;气候干旱,气温低,生长期病虫害少,且种子易储存;气候干燥、光照强、空气流动快,便于自然晾晒。
2河西走廊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更有利种子保存的自然原因
河西走廊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气候干燥,降水少;这有利于种子的采收,自然干燥;且不利于病虫害的滋生,故种子保存的时间较我国东部地区更久,成本更低。
02河西走廊是个“聚宝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储量也很丰富,区内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镜铁山矿探明储量就达6亿吨,占全省的90%以上。金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以上。这里日光照强,也是季风口,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潜力巨大。
1河西走廊太阳能及风能资源丰富的季节及原因
冬季风能丰富。
原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植被覆盖率低,阻力小,风力大;河西走廊两侧为山地,中间地形平坦、狭长,且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强劲。
夏季太阳能丰富。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增大,昼变长;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河西走廊作为中西方文化经济在历史时期交往的重要通道,依据着“母亲山”——祁连山的哺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造就了走廊的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只是随着人类生产范围的扩大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祁连山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生怸问题,这些对河西走廊的生态无疑于是雪上加霜。走廊内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激化。
4
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地理题
衡阳市年高三一模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图2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3—4题。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流动沙丘的区域是()
A①B②
C③D④
4.造成近些年该地区北部地带沙漠化迅速南侵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C冬季风势力增强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DB3、该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基础知识运用。流动沙丘不但要有一定的沙量,更需要较低的植被覆盖率,特别是较大的风速才能流动。依据三角坐标图,抓住流动二字,流动性沙丘一般需要较大的风及较低的植被覆盖率,故选D。
4、该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沙漠化不断南侵,(注意题干“近年来”,故人为原因是主因)从沙漠化区形成条件考虑。气候短时期内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人为原因是主因,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活动大增,造成水资源急剧减少,绿洲萎缩,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沙漠化扩展。故选B。
届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
甘肃省张掖市是高原夏菜的理想产地,其夏季蔬菜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主要销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积极开拓中亚市场。读下图完成1-3题。
1.该地夏季蔬菜品种丰富,主要得益于
A.海拔差异大B.水源丰富
C.热量充足D.土壤肥沃
2.我国东南沿海夏季本地蔬菜供应短缺,主要因为
A.需求量大B.多气象灾害
C.耕地不足D.劳动力不足
3.制约张掖蔬菜开拓中亚市场的瓶颈是
A.蔬菜质量B.产业基础
C.储运条件D.水利设施
ABC
材料一:河西走廊(下图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图)特色农业绽放“三朵金花”,即种子繁育、高原夏菜和葡萄美酒。
材料二: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8年8月,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但由于现有电网输配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风电场的风机无奈暂停,“弃风”现象严重。目前河西走廊的风电发展还存在大量中小风电企业盲目开发,电力质量难达标准,市场距离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
材料三 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近年来,河西走廊成为优质的高原夏菜产区,蔬菜产品进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农产品市场,并以其良好的品质深深地植入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1)评价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条件。(6分)
(2)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请分析其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3)说明河西走廊出现“弃风”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风电走廊”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建议。(12分)
(4)分析河西走廊种植高原夏菜的优势气候条件。(4分)
出题者所给答案:(1)有利条件: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流及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答对其中一个得1分,共2分)
不利条件:降水少,水资源不足;冬春季节多寒潮、风沙危害;土壤盐碱化、沙漠化威胁;生态环境脆弱等。(任答对1点1分,共2分)
(2)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1方面2分,共6分)
(3)原因:电网网架薄弱,电网输配能力不足;夏季风力相对较小;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影响;本地用电量需求少;发电设备落后,电力质量难达标;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较远。(每点1分,任答4点,共4分)
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输电能力;整合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避免盲目开发;更新风能发电设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风电质量;延长产业链,引入高耗能产业,就地消费等。(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4)地势较高,夏季较凉爽,地处内陆,湿度较低(降水少),适合高原夏菜的生长;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蔬菜养分的积累。
(浙江地理联考)材料一:下图为甘肃省地形图
材料二: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介于南、北部山地间,大部分海拔~2m,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素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基地,形成“企业+基地”的产业化制种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链条。
(1)分析河西走廊成为我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主要原因。(4分)(2)简述依托发展种子繁育产业对甘肃省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4分)(3)有观点认为:“在河西走廊大规模发展玉米制种业会破坏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材料三生物质电厂是以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制种业中的玉米、棉花等植株种类丰富、体形粗大,能为生物质发电厂提供原料。“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它不仅成为西气东榆的能源通道,且近年来风能、太阳能开发力度日益加大。
(4)我国某企业计划在甘肃张掖市兴建一座年消耗生物质原料约4万吨的生物质发电厂,此计划正契合当地政府提出的综合使用清洁能源的方案。对此方案你赞同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
出题者所给答案:(1)连接东、西的优越地理位置;南、北为山地,该地地势平坦;西北气候干旱,该地水源较丰富;绿洲广布,该地农牧业较发达;
(2)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引进农业新品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拉动物流、科技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答出其中4点)
(3)赞同:该地气候干旱,生态脆弱; 大规模发展制种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等发展。
不赞同:产业化制种,便于合理利用土地,避免过度开垦;同时合理利用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赞成,张掖农田集中成片,规模较大;农作物以植株体型粗大的玉米、棉花为主,盛产秸秆;近年来张掖地区太阳能、风能的大量开发,且有西气东输管道经过,为当地人们生活提供较充足、方便、快捷的清洁能源;减少了人们将秸秆作为生活用能的需求,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任答3点得6分)
不赞成,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建生物质电厂需要大量砍伐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人口集中,生活用能需求大;农作物的秸秆作物生活用能外,玉米等农作物的接焊还可以加工成饲料,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故能提供给生物质电厂的秸秆少。(任答3点得6分)
广东省顺德市届高三
“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有大白菜、西兰花、娃娃菜等,它们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7-25°C。
甘肃兰州市所辖区域海拔多在1-米之间,生长着多个品种的高原夏菜,菜农多采用山泉水灌溉,品质优良。每年5月一10月,当高温笼罩上海、广州等城市时,兰州高原夏菜在政府“农户+合作社+经销商+冷链+信息平台+品牌+推介”的经营模式下,由一辆辆大货车源源不断地运向南方市场,给暑热的南方带去绿色蔬菜的清香。目前,兰州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北菜南运”集散中心,跻身于全国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图为兰州市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分析兰州地形对“高原夏菜”种植的有利影响。(6分)
(2)分析兰州“高原夏菜”品质优良的原因。(6分)
(3)简述兰州成为西北地区最大蔬菜集散中心的原因。(6分)
(4)有人提出多山的陇南地区也应该大力种植“高原夏菜”,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请为质疑人提出论据。(6分)
(5)分析兰州在高原夏菜生产中普遍运用覆盖技术的自然原因。(6分)
出题者所给答案:(1)兰州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适合“高原夏菜”生长;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明显),不同的生活费拔高度可以种植不同的蔬菜品种,使蔬菜种类多样化;不同海拔种植不同时间成熟的蔬菜品种,延长市场供应时间。
(2)气候干冷,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有山泉水灌溉,水源优质,蔬菜生长环境质量好;兰州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降水较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3)附近盛产蔬菜,货源充足;多条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当地政府的支持或政府宣传、建立营销信息平台等。
(4)陇南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不适合“高原夏菜”生长;夏季降水较多,晴天少,日照时间短,蔬菜品质不高;多山地区,毁林开荒种植蔬菜,破坏植被,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地温较低(2分),降水较少(2分),地膜可提高地温和减少水分蒸发(2分)。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资料参考自网络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dl/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