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张掖市 >> 张掖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精彩回顾张掖市年ldquo

来源:张掖市 时间:2020-7-21
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57873.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年6月13日,由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张掖市文化馆承办的“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张掖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在张掖市文化馆精彩上演,为市民朋友们献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盛宴。

此次展演展示活动将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有机结合,形成了“集中展示+博览展销+体验学习”三位一体的模式,突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活动现场,展厅内各类极富地方特色的非遗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每一张灵巧的剪纸,每一件精细的绣品,每一幅精致的烙画,都让观众叹为观止;展厅中河西宝卷念唱泥塑模拟场景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栩栩如生的念卷者,原汁原味的土炕,将旧时河西宝卷念唱的场景生动再现,勾起了人们无限的乡愁记忆。

非遗体验室,观众不仅可以观摩传统手工技艺技巧,还可现场体验,亲自动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一门技艺,做一回“匠人”。

而在非遗展演的舞台上,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甘州小调、蒙古族长调、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等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逐一登场进行技艺展示。

展演在甘肃非遗“民乐顶碗舞”中正式开始,民乐顶碗舞与蒙古族顶碗舞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民乐的顶碗舞更加注重社火形式的热闹和场景,特点是将舞蹈与杂技融为一体,所使用的道具只有二个碟一个碗一双筷子,一根竹条。舞蹈者头上顶瓷碗,牙咬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按音乐节奏,磕动“口条”敲打出有节奏的悦耳声。舞蹈的地方特色浓郁,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和较好的观赏性,颇吸引人,群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

融合雕刻、服装、道具、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杖头木偶戏一登上舞台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张掖市邵家杖头木偶戏《赶驾》,木偶人物形象逼真、动作灵活、栩栩如生。

“河西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河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活着的敦煌变文。演唱宝卷时一人念卷、众人和佛,韵文部分一人唱,众人和,散文部分由念卷人一人宣读或讲解;河西宝卷片段《乾隆私访白雀寺》和河西宝卷张掖卷片段《仙姑宝卷》再现了这类罕见的民间讲唱艺术。

河西宝卷片段《乾隆私访白雀寺》河西宝卷张掖卷片段《仙姑宝卷》

裕固族民歌起源于魏晋时期,其歌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牧歌海子湖畔好风光》《黄骠马》《初八的月亮》《枣红马》等裕固族民歌唱出了裕固族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高台民歌《小放牛》、民间技艺《霸王鞭》、蒙古长调《枣红马》、武术表演《四家武术》、山丹民间小调《绣荷包》《花开五月》、山丹民间小调《光棍哭妻》等节目轮番上阵,现场高潮迭起,各个节目精彩绝伦,让人拍手称赞;同时让人民群众在观看表演中进一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弘扬。

举办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既是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大力宣传,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让人民群众欣赏非遗表演,品尝非遗美食,感受非遗韵味,体验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零距离体味和享受家乡非遗之美,唤起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倍珍视这片无比珍贵的精神家园。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张掖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演展示的精彩视频已上线至国家公共文化云,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观看,赶紧行动起来吧!

?国家公共文化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yezx.com/zysdl/5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